一、前言 姓名是具有社会象征意义的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除了用以指代人群中的个体外,还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如信仰、习俗、审美观、民族心理等。当代学者对姓名及其意义的研究比较关注,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在中国古代史领域,有贯通性地考察中国人名的论著,如李学勤(1991)《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张孟伦(1988)《汉魏人名考》、萧遥天(1987)《中国人名的研究》、郑宝倩(1993)《华夏人名与中国文化》等,对中国古代人名的发展演变和命名形式、特点等进行了梳理、介绍。有对先秦至汉魏六朝女子名字特点及意义的分析,如田恒金(1998)《从〈春秋〉〈左传〉看先秦时期女性的名字及其文化内涵》、刘增贵(2005)《汉代妇女的名字》、王子今(2004)《走马楼竹简女子名字分析》等。也有学者从社会性别文化的角度探讨女性名字的变迁,如焦杰(2006)《从中国古代女性名字的演变看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但是,有关唐宋以后女名的研究相当薄弱,迄今尚无专文,而唐宋恰是中国古代社会变革转型的重要时期,女名的变迁有可能成为对“唐宋变革论”进行逼近的、细密的研究,使其免于“模糊影响之说”①的一个例证。 从资料上看,宋代私人撰述繁荣,现存的宋人笔记多达四五百种,因体裁自由、记述灵活,笔记保存了丰富的宋史研究的宝贵资料,类似女性名字这种相对边缘的记载在宋人笔记中有大量留存。有鉴于此,本文遂以宋人笔记为史料基础,兼及记载女名较集中的南宋法律判词和官府公文的汇编《名公书判清明集》以及部分宋人文集等相关资料,对其中的女性名字进行统计、归纳。进而分析女性名字所蕴涵的性别文化意义。 二、宋代女性名字的统计与分类 据笔者初步统计,在《东轩笔录》、《青琐高议》、《能改斋漫录》、《墨庄漫录》、《梦粱录》、《碧鸡漫志》、《老学庵笔记》、《癸辛杂识》、《齐东野语》、《鹤林玉露》、《夷坚志》等50多种重要的宋人笔记,以及《名公书判清明集》和《曾巩集》、《忠肃集》、《苏轼集》等宋人资料中,记载了当时女性名字、称呼共680余例②,其中约150例属于“娘”、“婆”、“姑”、“姐”等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特指作用的称谓,如(元)三娘、(李)二婆、(解)七姑、(翟)八姐。其余明确为女名者,约20例是有名并有字或号的,如名姬孙枢,字于仪;娼女曹文姬,号书仙;另外,大多数是有名无字号的。还有约20例属于虚构的鬼仙精怪类女子名字与称谓,在《夷坚志》一书里最为集中,如英华、道华、玉真道人、次心(字筝娘)、喜奴、进奴、千一姐。 从命名主体看,680余例女性名字、称谓中,自字自号者不过寥寥数例,其中为人熟知的如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脱脱,1985:13122),朱淑真“号幽栖居士”(况周颐,2009:110);另如金溪女子何师韫“号云韫道人”(洪迈,1981:1479),尚书黄子由妻胡氏“号惠齐居士”(周密,1983:183)。此外的绝大部分女名属于他命名,多数是由其出生家庭命名,或由其出嫁家庭(丈夫)命名,贱籍女子往往由其人身所有者命名。 从所属阶层看,身分可明确者570例,包括皇室女眷、宫廷女官如马兰秀、看经刘娘子等293例,仕宦家妻女如晁德仪(字文柔)、吴嗣真(字道卿)等52例,普通民妇民女如鲍娘、姜添福等100例,侍妾如怜怜、惠柔、婢女朝云、采苹等57例,公私妓女如宫花、陶心等58例。另有多种民妇,如商妇甘百十,当垆女侑觞,浣濯妇赵婆,乳母任采莲,乳医赵十五嫂,女巫圣七娘,女侩施三嫂,女使进喜等10例。 三、女性名字反映的社会性别文化建构 从社会性别视角对宋代妇女的名字进行审视,不难发现,“女性气质”的名字是当时妇女命名的主流。尽管对于女性气质或男性气质的界定,古今中外、各种文化有不尽相同的理解,但在人类进入父系社会以来的主流文化中大同小异。比如,一般认为男性的特点是阳刚、独立,女性的气质是阴柔、顺从。人们通过有意识地区别和建立身分边界,来强调不同性别之间的“共性”尤其是“异质性”。表现在女名上,则是命名者根据自身与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的理解和期待,给女子选取具有女性特征的名字,赋予其特有的性别角色含义。在宋人女名上,它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对女性生理性别的突显,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定位,对女性内在品德的规定和对女性外在姿容的期待。 (一)对女性生理性别的突显 女性人名的外在形式和结构都与男性人名有明显区别,强调女性的生理性别。 在字形的选择上,带女字偏旁部首的字词,如娘、娥、姬、媛、妙、媚、娇、妍、奴等是宋代妇女命名的常用字,有金姑、月姊、真姬、月娥、妙婉、淑媛、巧姝、花媚、娇奴等。选用这些字,能直接表明个体的性别身份。宋人喜称年轻女子为“娘”,因此命名为“(某)娘”的为数众多,有数字加“娘”者,从一娘、二娘到五十娘至百二娘,多种数字不等;有形容词或名词加“娘”者,如媚娘、瑞娘、真娘、秀娘;有动词或名词加“娘”者,如意娘、睡娘、插娘、息娘,其主要用途都只在于表明被命名者的女性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