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传统燃料危机质疑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星光,1957年生,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柴国生,1980年生,中原工学院讲师

原文出处:
中国史研究

内容提要:

宋代是我国传统燃料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时期。而在宋代出现了“传统燃料危机”的观点在学术界颇有影响。通过将被用来引证传统燃料危机发生的相关史料还原于历史环境,并进行较为完整、客观的再分析,可以发现这种或以偏概全,或从史料表象简单推演得出的宋代发生传统燃料危机的结论,是与史实不相符的。宋代东京等城市及一些手工业区发生的燃料紧缺问题,实质上是传统生物质燃料特性与社会发展不适应性的表现,而并非所谓的传统燃料危机所致。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2014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引言

       能源危机是关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学界对此也开展了大量研究。对于以柴、草为燃料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随着社会发展与人口增多对燃料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以及草木资源赋存量与人均耕地面积的不断下降,必然导致可利用燃料量的不断减少,进而出现燃料危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古代的燃料危机被认为发生在宋代。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罗伯特·哈特威尔就在《北宋时期中国铁煤工业的革命》中指出,“城市化、工业和军事战略等需求在十一世纪前半期,在华北造成了长期的燃料短缺”,“更严重得多的情况是华北各城市出现的燃料危机”①。20世纪80年代,许惠民在《北宋时期煤炭的开发利用》中也指出:宋代发生了木柴、木炭的危机,即传统燃料危机。②这些观点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也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认同。其提出的主要依据有二,一是相关史料,即对一些与森林或燃料相关的史料从表象的简单推演,认为宋代森林资源枯竭,导致生物质燃料匮乏,进而发生燃料危机,并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二是宋代煤炭的推广利用,即常识性的认为“柴消煤长”是传统社会燃料利用的必然规律,宋代传统燃料危机的发生直接导致了煤炭的推广利用,而煤炭的推广利用及由此发生的燃料结构变迁恰好也反证了传统燃料危机的发生。

       然而,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研究都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即我国传统燃料的构成中,除了木本燃料木柴、木炭之外,还有各种草本植物及其衍生物(如秸秆、糠秕等农业废弃物,芦苇、竹子、蒿、茅等草类,以及竹炭等衍生物)、干粪与兽骨等多种燃料资源;而且,古代的日常生活、手工业生产的不同活动对燃料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找到了合适的燃料与不同的生产、生活活动相匹配,使得各种燃料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合理的利用,而并非仅仅用林木作为燃料。③其次,要正确认识古代的燃料危机,首先就要弄清楚燃料危机发生的基本特征与判定依据。而已有的研究并未对此有清晰的交代。根据国内外林业生产与能源利用的实践,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覆盖率在30%以上而且分布均匀,才能满足国民经济对林木的需要和保持森林对环境生态平衡的作用”④。相反,如果“薪柴消费量超过合理采樵量(不影响草木正常生长情况下科学采樵所获取的燃料量)30%,(就会)造成森林植被大面积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大量秸秆不能还田,导致土壤有机质减少,地力下降”⑤。这就为分析、判断以生物质燃料为主体的古代社会能源危机发生与否提供了基本的参考:其一是比对一个地区内赋存的生物质资源可产生的燃料年合理利用量与年消耗总量的大小,二是看生态环境是否因草木过度樵采而导致严重的恶化。

       实际上,宋代包括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干粪和兽骨等在内的传统生物质燃料资源的赋存量是巨大的,每年可合理获取利用的生物质燃料量与年消耗总量相比,仍是富裕的,而且宋代天然森林的覆盖率就有33%—27%⑥,再加上各种人造林,实际的森林覆盖率要大于30%,并没有出现包括林木资源在内的传统燃料资源枯竭的状况;而煤炭的推广利用,以及由此引发的燃料结构变迁,应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历史发展的必然,并非是传统燃料危机的直接推动。本文将对学界用以引证宋代燃料危机发生的相关史料进行还原解读,并结合古代传统燃料危机的判定标准,深入分析宋代燃料危机是否发生。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二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否已发生“燃料危机”

       黄河中下游地区先秦至北宋一直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得到较早、较高程度的开发,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天然森林资源遭到的破坏相对要严重于其他地区。如果说宋代发生传统燃料危机,黄河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自然应是首发之地,而在当时人口过百万的世界级大都市东京,也必将是这一危机的中心。相关史料记载,北宋东京因严寒而致人畜冻死伤的恶性事件就有十多次(如表1),其原因极易被表象地认为是燃料短缺所致,这些事件也因此被作为东京发生燃料危机的证据,进而认为东京发生了“严重的燃料危机”⑦。然而,对这些事件的相关史料稍加分析,不难看出导致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异常的雨雪严寒天气。

      

       异常天气是影响古代能源运输与消耗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古代泥石为主的道路路况,稍有雨雪就会导致“道路陷滞不通”,因而“储米谷、薪炭,以备道路陷滞不通”(20),就成了古人生活的常态性劳作。如《夷坚志·石溪李仙》载:“南剑州顺昌县石溪村李甲……常伐木烧炭,鬻于市。得钱,日籴二千米以自给,有余则贮留,以为雨雪不可出之用。”(21)陆游《示儿辈》记载:“谨视鸡豚供老疾,力营薪炭备春寒。”(22)《将离江陵》诗曰:“买薪备雨雪,储米满瓶盎。”(23)《九月下旬即事》记载:“储药扶持老,收薪准备冬。”(24)反映出古人在九月份就要收储薪柴以备严冬。

       然而,由于传统生物质燃料体大质轻、不易大量储备的特点,特别是城市居民储备较少的情况下,往往会因为“霖雨弥日,水潦为患,百姓积俭,易致乏匮”(25),或者“冰雪经旬,薪粒贵踊,贫弊之室,多有窘罄”(26)。再加上异常天气导致供给不畅甚至中断、消费量激增,供需矛盾加剧,而使得薪粮价格踊贵,普通百姓无力购买,从而使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乃至出现因寒冻而死亡的情况发生。如《鸡肋编》记载:“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中,非舟楫不可到。胡骑寇兵,皆莫能至。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二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富家遣人负戴,蹈冰可行,遽又泮坼,陷而没者亦众。泛舟而往,卒遇巨风激水,舟皆即冰冻重而覆溺,复不能免。”(27)雨雪灾害对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甚至非日常必需品的酒的价格也因之升高。如苏颂《送王秀才出京》诗记:“都城大雪酒价高。”(28)反映出传统社会抵御雨雪灾害能力的薄弱。即便是今天较古代有巨大进步的海陆空交通运输系统,抵御雨雪灾害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近几年大雪对世界多个国家交通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应该还历历在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