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古漢語構詞形態的角度再談商、周兩代語言區别

作 者:
羅端 

作者简介:
(法)羅端,法國國家科研中心東亞語言研究所。

原文出处:
歷史語言學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考察商周時期的出土文獻以及先秦傳世文獻,以便找出充分的證據,能够證明派生詞綴的存在。在觀察了所有交替詞的詞彙意義的基础上,對基本意義和派生意義的顯現,做出時期的划分。單從詞彙意義來說,形態交替的證據都是西周晚期、春秋早期以後的現象。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4 年 05 期

字号:

      一 引言

      自從殷商甲骨文以來,每一個漢字基本上指代的是一個單詞。正是因爲殷商語言本身是一種單音節性很强的語言,才可以創造出這樣一個文字系統。在單音節的語言裏,很容易把連續的言語分割成有意義的序列單位,並用一個單字來指代。

      殷商甲骨文字是漢語最早的文字系統。據我們了解,甲骨文字已經完全成爲一個指代語言的文字系統。每一個字帶有一個語音價值(儘管可以看到兩個不同的字指代同一個音,或一個字指代兩個同音詞的情况)。

      雖然一般學者确認甲骨文字是指代語言單位的,但换位層次的具體描述還是一個重要的存在争議的問題。有些從事古漢語語音構擬的學者,認爲先秦漢語是一種具有派生形態的語言。因此,他們認爲一個單字也可以指代多語素的詞,即一個詞根加上某種詞綴(前綴、中綴、後綴)。

      這種看法主要是一些歐美學者提出並堅持的,如Conrady(1896),Przyluski(1924),Maspero(1930),Benedikt(1972),Pulleyblank(1973b,1991),Downer(1973),Mei Tsu-lin(1980,1989),Baxter & Sagart(1997),LaPolla(2003)和Schuessler(2007)等學者。

      下表匯集了不同學者在古漢語裏構擬的不加詞綴和加詞綴的交替詞:

      

      

      

      由上表可以看到,學者爲古漢語構擬提出相當豐富的派生形式:18個派生詞綴、8個前綴、9個後綴以及2個中綴。要注意的是,同一個詞綴形式具有不同功能。我們無法确認爲甚麼同一個詞綴形式可以同時用在動詞上也可以用在名詞上。從功能上來看,很可能只有同音的關係,而不一定有同源的關係。

      在古漢語裏,詞綴的具體功能是很難定的。那麼在更早的原始漢語裏,尤其在原始漢藏語裏,構擬詞綴原有的统一功能就更難确定。

      至於殷商和西周時期的人,光從他們所用的文字系統來看,我們無法知道他們是否意識到他們用的語言有形態變化。

      需要指出的是,一般學者構擬的古漢語,不管從語音的角度還是從語義的角度來看,反映的都是春秋和戰國時代的語言狀况(公元前6世紀-前2世紀)。我們也應該承認學者們提到的許多例子明顯地證明,在春秋和戰國語言裏有派生詞綴的存在。不過,不能把他們構擬的詞綴形式很机械地擴散到殷商時期和西周早期的語言,因爲畢竟時間上相距已有五百多年了。

      本文的主要目標是考察商周時期的出土文獻以及先秦傳世文獻,以便找出充分的證據,能够證明派生詞綴的存在。

      本文采用的方法相當簡單:在觀察了所有交替詞的詞彙意義的基础上,對基本意義和派生意義的顯現,做出時期的划分。

      本文的基本觀點和結論:單從詞彙意義來說,形態交替都是西周晚期、春秋早期以後的現象。

      二 重新考察以前學者在上古漢語裏認爲有派生關係的詞

      (一)“亡、罔、荒、喪、忘”

      按照以前學者的構擬,這些詞都歸於同一個詞根*mar,它們的形式不同,是因爲在詞根上加了不同的派生詞綴。我們先看每個詞在文獻裏的出現情况和用法(符號表示文獻中不顯現的意義):

      A.亡wáng<

      (1)“没有”(‘there is no’)

      a.甲骨文:貞亡子(合10315正)

      b.西周金文:肆皇天亡(斁)(毛公鼎)

      c.傳世文獻:

      (2)“逃跑”(‘disappear,be gon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