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汉语语言学研究 借助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科学与语言学的交叉学科——计算语言学的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大数据处理对科学研究的冲击和影响。反观过去半个世纪计算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其实不难看到关于语言的理论研究的问题所在:(1)理论语言学的关注点过于注重所谓的抽象的“语言能力”,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具体的“语言使用”。(2)过去的语言学建模中大都只看自然语言的终端语符序列,即语言成品,基本忽略了作为交际主体的人的能动性,以及在交际过程中除语言符号本身之外的其他非语言本体知识的作用。首先,汉语语言学研究应该更加注重语言工程的研究和开发,以提高汉语大规模语言资源的数量、类型及易获得性,因此,汉语语言资源建设应努力实现语言范畴形式化、语言数据专项化和语言知识可视化;其次,汉语语言学的研究应更加开放、更具多元化视角、更加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山西大学学报》,2013.5.70~77 论言思情貌整一原则与鲜活话语研究 ——多模态语料库语言学方法 针对鲜活话语讲修辞,常识要求人们讲话“言真意切”、“声情并茂”、“言行如一”、“表里如一”,而对“言不由衷”、“阳奉阴违”、“假情假意”之举则深恶痛绝。这些四字成语描写的往往是主观判断,缺乏客观的验证和系统的阐述。本文采用多模态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录自现实生活的音视频语料进行建模与分析,对一些修辞现象进行实证型研究。本文力图证明,言思情貌整一原则可以对日常生活里一系列修辞现象作出统一的阐释。文章不用“口语”这个提法,而用“鲜活话语”(situated discourse)这个提法。研究鲜活话语中的修辞,研究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研究修辞与做人的关系。如何做人,这是伦理学的问题。做人与修辞的关系则是修辞学问题。言思情貌整一原则是关于修辞与做人的关系的一个理论建构。通过上面的粗略分析,本文想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修辞与做人的关系是我国的经典命题,修辞学立论的基点是“人”,是鲜活的、通人情世故的整人,包含但不等于抽象的、像格莱斯那样的“理性人”。 《当代修辞学》,2013.6.1~19 用“故事化”写作建构语言自我 ——“以写促学”的叙事心理学视角 21世纪中国外语教育面临着战略转向,这是对外语教育的全新挑战。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重新界定了素质教育内涵,指出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创新实践能力,更要有高度的理性自觉与社会责任感。以此反思我们的外语教学本体实践,如果外语学习者缺少语言自我的身份认同,必然会导致外语学习主体性和自觉性缺位,使外语教学研究的种种努力皆沦为“空转”。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形成创造力,学习的落脚点是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故事化”写作在外语学习深层机制上体现了从“输入—储存—再现”到“整合—转化—创生”的方法论转型,进而促成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实然”与“应然”世界的话语重构。这不仅能为外语学习进阶搭建可持续发展的操作平台,而且还能把“以写促学”的价值理念向语言教育的实践哲学维度提升,为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体系提供了新的启迪。 《外语界》,2013.6.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