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第二人称代词“你”的原指用法是称代交际双方中的听话人。(郭风岚,2008)然而口语中它浮现出了许多新的用法,可称代言语场内外的其他交际实体,指称对象发生了转移。如: (1)那些小孩子闹得叫你不能专心做事。(转引自赵元任,1968:326) 上例中的“你”可以指某一个人,也可以指言者自己,这就是本文所讨论的“移指”用法。“移指”(shifter)一词源自Jesperson(1922:123)。(参看王义娜,2008)这里用来表示代词指称对象发生转移同时又保留实在指代意义的用法。 学界对于代词指称转移现象的关注由来已久。赵元任(1968)、吕叔湘(1980、1985)、张炼强(1982)等列举出一些代词“你”发生指称转移的现象;毕永娥(Biq,1991)重点讨论了口语中“你”的无人称(impersonal)、戏剧性(dramatic)和元语言(metalinguistic)用法;郭风岚(2008)明确提出北京口语中二人称代词具有实指、虚指和话语标记三种用法,她将“你”的指称转移现象同“原指”用法明确对立并进一步区分出定指和任指两种类型进行考察;王红梅(2008)则主要考察书面语中“你”的临时活用现象,区分了回指、任指、泛指、旁指四种类型并讨论其具体功能;此外,董秀芳(2005)和姚双云(2012)分别颇具新意地运用“移情”理论和“主观视点”理论对二人称代词的移指现象进行了分析。统言之,学界的研究成果颇丰且视角多样,给本文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启发。但是我们也发现,以往研究对“你”的指称转移现象的类型和特点缺乏系统的描写,对其语法性质也未能作出准确定位,研究结论亦不够全面。其中一些学者(如赵元任,1968;吕叔湘,1980、1985;张炼强,1982等)主要着眼于现象的揭示,而在功能阐述上着墨较少;而另一些学者(如Biq,1991;董秀芳,2005;姚双云,2012等)结合口语语料深入细致地讨论了部分用法,视角新颖,见解深刻,但对移指用法未作全面考察。值得注意的是,郭风岚(2008)、王红梅(2008)的讨论较为系统,在研究视角和思路上对本研究均启发较大。然而前者对移指现象的分析尚欠充分,而后者的讨论仅限于书面语体而并未涉及口语语体中的具体用法。此外,多数学者均目光敏锐地洞察到“你”的移指用法同口语语体的相关性,却鲜有联系互动交际并结合自然口语语料分析“你”的移指用法,从而直接导致对其语用功能的揭示不够深入。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准确把握“移指”的本质内涵,结合自然口语语料库①并运用互动交际理论,全面细致地审视“你”的移指用法,深入探讨其话语功能及动态浮现机制。本文所用语料除明确标明出处外,其余均来自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对话》栏目40场对话视频人工转写而成的口语语料库,总时间约1820分钟,转写后字数约为52.6万字,所有文本按照C1-C40顺序编号。 二 “你”的移指用法及其特点 三身代词向来被视为指代系统中具有明晰功能分工的语法范畴。“我”是说话的人自称,“你”是说话的人称听话的人,“他”是说话的人称第三者。(朱德熙,1982:81)然而考察语料我们发现,口语中的“你”除了原指用法,还浮现出了移指言者、移指交际双方、移指言谈对象、移指言谈对象以外的人和移指任何人等五种新用法。 2.1 移指言者 话语交际中,有时言者以自己为“虚拟听话人”(王红梅,2008)展开会话,这时候“你”指代的对象实际上是言者自己,相当于“我”。如②: (2)主持人:……但是我很想知道,在你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你怎么来面对这种压力你当时觉得自己能挺得住吗? 王佳芬:
不挺
也要挺住。(C03) 很显然,在王佳芬的应答话轮中,“你”并非指主持人,而是指称言者自己,表现在这里的“你”可以被“我”同义替换。 2.2 移指交际双方 有时候“你”可以将言者包括在内,指代会话中的交际双方,相当于“我们”。请看: (3)主持人:……为什么在这样的时刻,你既希望互联网的冬天能够长一点,然后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过冬? 马云:……我们必须自己给自己,在没人温暖
的时候
要学会左手温暖你的右手。(C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