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沐三捉发”是人所熟知的古代成语,用来表示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和为公事辛勤操劳之意。该成语屡见于魏晋以前的古书,其动作主体或为大禹,或为周公,如: 《吕氏春秋·谨听》:“昔者禹一沐而三捉发,一食而三起,以礼有道之士,通乎己之不足也。”①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② 《淮南子·泛论》:“当此之时,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此而不能达善效忠者,则才不足也。”③ 这一成语又可以写作“一沐三握发”,如: 《韩诗外传》卷三:“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④ 《说苑·敬慎》:“昔成王封周公,周公辞不受,乃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将辞去,周公戒之曰:‘去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矣。我,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今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尝一沐三握发,一食而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⑤ 《论衡·书解》:“文王日昃不暇食,此谓演易而益卦。周公一沐三握发,为周改法而制。”⑥ 《列女传》卷一《鲁季敬姜》:“周公一食而三吐哺,一沐而三握发,所执贽而见于穷闾隘巷者七十余人,故能存周室。”⑦ 上引《韩诗外传》一文,屈守元先生《韩诗外传笺疏》谓: 《册府元龟》八一六用此文“握”字作“捉”,《文选·王子渊〈圣主得贤臣颂〉》:“昔周公躬吐握之劳”,日本古钞本及《集注》本“吐握”皆作“吐捉”。《集注》本注云:“今案五家本‘捉’为‘握’。”《集注》所载李善注引此亦作“捉”。⑧ 上揭《论衡》一文,刘盼遂《集解》曰: “握发”,他书并同。朱校元本,上文及此并作“捉发”,《群书治要》引《说苑》同,与今本亦异。《书钞》十一引《帝王世纪》云:“一沐三捉,一食三起。”盖传书有作“捉发”者。⑨ 后世引用上揭《史记》一文,“捉发”亦有作“握发”者,见于《后汉书·马援传》“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后汉书·陈元传》“是以文王有日昃之劳,周公执吐握之恭”和《后汉书·赵壹传》“以贵下贱,握发垂接”等注文所引。⑩在汉魏典籍中,“捉发”和“握发”的“捉”和“握”互为异文的情况还有不少。这说明汉代以后,人们已经将“握发”等同于“捉发”了。 后世也用“捉发”或“握发”来比喻为国求贤,如三国魏应璩《荐和虑则牋》:“方今海内企踵,欣慕捉发之德;山林投褐,思望旌弓之招。”(11)晋陆云《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岂方伊类,捉发躬勤。”(12)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逸民》:“夫周公大圣,以贵下贱,吐哺握发,惧于失人。”(13)《抱朴子外篇·交际》:“若夫程郑、王孙、罗裒之徒,乘肥衣轻,怀金挟玉者,虽笔不集札,菽麦不辨,为之倒屣,吐食握发。”(14)等等。这里的“捉发”和“握发”分别是“一沐三捉发”和“一沐三握发”的缩略,其用意完全相同。 对于此之“捉”和“握”,传世典籍没有清楚的训释。其原因很可能是历史上一直以为“捉”和“握”是常见字,用的也是常用义,因此不必解释。在当代论著中,对此之“捉”和“握”的解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按“捉”和“握”的常训来理解,将其理解为一般的“握持”义,把“一沐三捉发”和“一沐三握发”翻译成“一次沐浴三度握住头发”、“一次沐浴需三次握其已散之发”、“握住散乱的头发”、“握住湿漉漉的头发”、“挽起/束起头发”等。其中将“捉”和“握”译成“挽起”或“束起”的意见,是脱离训诂而从文意出发的一种猜测,很不可信。一是揣摩文意,将“捉”和“握”理解成一个带有结果的动作,把“捉发”和“握发”理解成“握干头发”或“拧干头发”,把“一沐三捉发”和“一沐三握发”翻译成“一次洗头三次握干头发”,或“一次洗头三次拧干头发”。 我们利用中文数据库检索了有关“一沐三捉发”、“一沐三握发”、“捉发”、“握发”等信息,共查到相关资料1800多条。除去无关或没有解释的以外,共收得可用资料331条,其中将“捉”和“握”解释成“握持”义的有302条,将之训为“握于”、“拧干”义的有29条,(15)两者的比例是91.2%比8.8%。可见将之理解成一般的“握持”义的意见占绝对优势。 《辞源》收有“捉发”条,释为:“手持其发。形容忙迫,不暇整治。”(16)《汉语大词典》收有“捉发”一词,称:“以手执发。谓急迫中无暇整治。”(17)后者的解释应该是直接脱胎于前者。这也与上文统计的第一种解释相合。 “一沐三捉发”和“一沐三握发”中的“捉”和“握”到底该怎样解释呢? 我们认为第二种解释是正确的,应该更接近古人的原意。 从情理上看,首先,“一沐三捉发”和“一沐三握发”是与“一饭三吐哺”相对称的事例,用“三”字强调因洗头的过程接连被打断,从而造成必须反复重新开始的烦扰,以此来凸显动作主体不厌其烦的态度。如果将其中的“捉”和“握”理解成一般的“握持”义,似乎体现不出与“沐”的必然联系,与“吐哺”的关系也有些不对等。其次,如果依照《辞源》和《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手持其发”是因为“形容忙迫,不暇整治”,那就任头发披散着见客岂不更显得忙迫?为何一定要“以手执发”?典籍中并未见有“披散着头发见人不敬”一类的记载。而且作为动作主体,三番两次地握着头发去见客,似乎也很令人奇怪。难道将散开的头发握拢就表示敬客?难道见客时一直用手握着可能还在滴水的头发?这于己于客都很难堪的举动岂不更为失礼?而如果将“捉”和“握”理解为“握干”、“拧干”的意思,就没有这些疑问了。“一沐三捉发”和“一沐三握发”是说洗一次头发多次被打断,刚洗一会就为了见来客而拧干,见过客后还要重新洗,如此反复多次。可见这一成语想表达或强调的重点,是动作主体为接见客人致使洗头的过程反反复复,以此来反衬动作主体的不厌其烦,并非主要强调因忙迫而致使头发无暇整治,或为了怕失敬于客人而握拢散发。所以仅从情理上讲,将“捉”和“握”解释成一般的“握持”义,也是不合理的。而这也正是以往虽然并没有找到“捉”和“握”有“握干”或“拧干”义的证据,仅从文意推测出发,就有人把“一沐三捉发”和“一沐三握发”翻译成“一次洗头三次握干头发”或“一次洗头三次拧干头发”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