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①,语言学家采用不同的研究范式对传信范畴(evidentiality)进行多角度研究的成果日益丰富。语言类型学家们(Willett 1988,Lazard 2001,Aikhenvald 2003、2004等)比较关注不同语言是如何用具体的语法形态来表达信息来源(the source of information)这一语义范畴的,并对世界语言的传信范畴体系的类型进行分类,而且还考虑到了不同类型传信语的历史来源和演变等问题;儿童心理语言学家们(Aksu-Koc 1988,Courtney 1999,Fitneva & Matsui 2009等)从儿童语言习得角度来讨论不同母语的儿童掌握传信语的过程,并且以此来洞察语言的发展和儿童认知能力形成的相互作用;另有一些语言学家(Chafe 1986,Kamio 1997a、1997b,Trent 1997,Fox 2001,K
rkk
inen 2003等)从语言功能、互动交际和社会行为等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传信范畴,认为传信范畴除了表明信息来源之外,还表达说话人对所言信息的态度(the attitudes towards knowledge),因此,他们还关注那些没有专门的语法标记来指明信息来源的语言在言语交际中是如何表达上述两种传信意义的。 以上关于传信范畴的三种研究范式中,最后一种是近些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首先,该研究范式涉及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如功能语言学、会话分析、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等;其次,这些学者研究传信范畴的共同特点是:不限于传信范畴的句层面表达,不限于那些有具体的语法形态来标记传信范畴的语言。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将传信表达视为一种交际双方互动的活动,并且非常重视语言实际运用中的传信表达,重视对传信范畴的人际和社会功能的挖掘,这种研究思路大大拓宽了传信范畴研究的视野和范围。因此,我们的研究将沿着这一范式展开。 以往关于话题研究的著述不胜枚举,就汉语话题而言,不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Chao 1968,朱德熙1982,陆俭明1985等)、形式语言学(Huang 1984,徐烈炯、刘丹青1998,Shi 2000等),还是语言类型学(Li & Thompson 1976等)和功能语言学(Tsao 1979,张伯江、方梅1996,乐耀2007等)视角下的话题研究,更多趋向于将话题视为一个静态的句层面的语言范畴来研究。虽然有的学者已经注意到了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研究汉语的话题,但是其研究焦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将话题的语言实现形式局限于名词性成分,讨论它的信息地位和它与其后句法成分之间的语义关联等问题上。近些年,随着功能主义的兴盛和会话分析、互动语言学研究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Keenan & Schieffelin 1976,Button & Casey 1984,沈家煊1989,Geluykens 1988、1991、1992、1993、1995、1999,Tao 2001)开始从真实的言谈互动交际着手,研究话题是怎样被建立和理解的,更加关注话题的交际功能和话题生成规律与会话结构的关联。他们认为,在言语交际中话题的生成是一项言谈双方交互合作的动态活动。 语言学传信范畴和话题的近期研究发展趋势有一个共同点,即将传信和话题放在真实的言谈交际中去探讨研究,并将传信的表达和话题的生成都视为言语交际双方通力合作的过程(collaborative process)。基于这些认识,我们选择了会话话题(conversational topic)作为与汉语传信范畴互动研究的对象。 本研究将采用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CA)的方法,利用真实的汉语言谈材料来分析传信范畴在会话话题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并揭示传信范畴在汉语会话中的不同交际功能。本文使用的言谈会话语料包括如下两部分②:(1)上世纪九十年代,朋友之间电话录音转写语料,约386,685字,电话交谈双方都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大陆人,每段电话录音大约10-20分钟;(2)北京某高校寝室言谈对话语料,约35分钟,共计12,845字。下面,我们首先对会话话题进行界定,厘清会话话题在言语交际中不同的生成阶段,同时给汉语传信范畴进行分类;其次,逐一分析汉语传信范畴在会话话题不同生成阶段中的表现和作用,并提出一些我们在汉语传信范畴和会话话题互动研究中得到的启示;最后是对全文的总结。 一、会话话题的生成阶段和汉语的传信范畴 在展开汉语传信范畴和会话话题互动研究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本文的两个主要研究对象——汉语的会话话题和传信范畴在理论上做一些说明。因此,下文首先总结会话话题的特征及其生成的三个阶段,然后对汉语传信范畴进行界定,进而对其进行分类。 1.1 会话话题及其生成阶段 1.1.1 会话话题的特征 一般认为,汉语的话题在句法位置上是位于句首的;韵律上其后可以插入语气词,有停顿;信息结构上是有定的已知信息;话语功能上是言谈所关涉的对象等。这些从理论上参照普通语言学对汉语话题特点的研究和介绍难以尽数。(Tsao 1979,徐烈炯、刘丹青1998,石毓智2001,张新华2006等)上述“话题”是立足于句子层面的,虽然从形式上确定话题似乎比较容易,但对于话题在会话交际中是如何触发、引入、延续等方面的分析所起的作用并不大。 可见,从句层面界定话题并不能满足篇章和会话分析的要求。Keenan & Schieffelin(1976)非常强调篇章话题在话语篇中的互动性,提出了篇章话题(discourse topic)的概念,认为篇章话题是预设的一个命题而非简单的名词短语形式,而说明则部分是由命题引发的评说;Geluykens(1991、1992、1993)明确提出了新的会话话题的两个特征,即不可恢复性(irrecoverability)和延续性(persistence)。下面,我们将在此基础上结合汉语的研究对会话话题的特征进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