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设研究 起始年龄问题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的焦点问题,同时也是外语教学中导致学习者之间产生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以英语、日语、韩语、法语、西班牙语等16种不同母语的209名汉语学习者为受试,在控制汉语习得初始状态、习得方式、习得时长和习得环境等变量的前提下,考察留学生起始年龄与汉语语音、语法、词汇和汉字四个模块习得速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因素对留学生汉语习得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模块化差异特征,起始年龄对语音习得水平的影响呈现出线性单调递减的变化关系,但受事在语法、词汇和汉字三个模块上的习得速度则沿着起始年龄维度(从小到大)呈现近似于W形曲线特征;受事的习得速度在四个语言模块上均不存在以青春期年龄为标志的“临界”转折点,起始年龄变量对青春期前、后两组学习者能否达到准母语者水平的概率具有显著性影响;多元敏感期假设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速度和最终成效的解释效度高于关键期假设和多元关键期假设。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5.692~706 视觉加工对英语母语者汉语声调感知的影响 贾琳/王建勤 文章考察了视觉加工对英语母语者汉语声调感知的作用,并基于语音符号化理论对视觉加工影响学习者声调感知的内在机制进行探索。研究表明:(1)对于零起点汉语学习者的声调感知来说,视觉和听觉双通道的加工方式的效果好于只有听觉的加工方式。视听知觉训练同时为学习者提供了视觉和听觉两种通道的信息,可以弥补单通道信息输入的不足,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声调感知;(2)对于零起点汉语学习者来说,教师的手势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语音与符号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促进声调感知。这肯定了教师在声调教学中使用打手势这一方法对对外汉语声调教学有积极意义。文章只考察了零起点学习者的声调感知,但是视觉加工对于非零起点汉语学习者的作用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世界汉语教学》,2013.4.548~557 关于汉语词类功能转移的几点思考 文章首先讨论了词类功能转移的性质判定,认为判定兼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对“特征原则”重视不够的情况,并补充了“结构原则”。提出活用向兼类的转变时一种词汇扩散,但是活用和兼类是有界限的。书面语中凝固化的现代汉语词类功能转化的能力等级存在差异: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区别词、方位词、代词>数词、量词>拟声词、介词>连词、叹词、助词>语气词。表述功能不等式:陈述>指称>修饰>辅助。表述功能的地位越高,其转化能力越强。最后讨论了实词词类转化的方向性:实词的兼类不具有单向性,各种兼类中既存在谓词体词化方向,也存在体词谓词化方向,实词之间的功能转化是词汇化而不是语法化。 《汉语学习》,2013.5.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