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了”的隐现问题比较复杂,引发过不少理论上的争论。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偏误。对此,汉语学界至今已经有不少先行研究,这些研究虽然指出了问题的所在和解决的方案,但目前似乎还没有从表达功能方面做出令人满意的说明和解释。①本文主要从语言的表达功能出发,探析“了”隐现的动因,最后对“了”的隐现做出合理的解释。我们先来看例句: ①a.他昨天给我打电话了。 *b.他昨天给我打电话。 ②a.他昨天为什么给我打电话? ?b.他昨天为什么给我打电话了?② ③a.我是坐车来的。 *b.我坐车来了。 ④a.他上个星期刚到日本。 *b.他上个星期刚到日本了。 ⑤a.他12点就睡了。 *b.他12点就睡。 ⑥a.他12点才睡。 *b.他12点才睡了。 ⑦a.昨天的晚会上大家又唱又跳。 *b.昨天的晚会上大家又唱又跳了。 ⑧a.她昨天一边听音乐,一边做家务。 ?b.她昨天一边听音乐,一边做家务了。 以上例句虽然都是表示已然的句子,但有些句末必须加“了”,而有些不能加,比如例①。汉语在表述事件已经发生,并把它作为一个新情况报告时,句末一般用“了”。因此,例①a成立,例①b不能成立。与此相比,例②需另作解释:为什么同样是已然事件,句子中出现询问原因的“为什么”以后就不能在句末添加“了”了呢?同样,对例③-⑧的成立与否也需要做出比较统一的解释。比如,同样是已然的句子,时间副词“刚”不能与“了”共现,但是时间名词“刚才”却能够与“了”共现;不仅如此,同样是表示主观量的副词“就”和“才”(李宇明等1997),“才”不能与“了”共现,而“就”可与“了”共现,等等。这些不同句式与“了”共现与否的机制是什么,至今虽然也有不少先行研究,但还没有从功能上做出统一且能令人信服的解释。以下我们将对以上各个句式逐一进行分析和说明,并给出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解释。 一、“了”的语法性质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主旨并不是讨论“了”的语法性质,而是从表达功能出发探讨和分析“了”隐现的动因。在探讨此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梳理一下“了”的语法性质。有关“了”的语法性质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1)词尾的“了”表示完成体,句末的“了”主要用来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吕叔湘等1999);(2)词尾“了”表示实现,句末“了”申明一件对方不知道或与对方已知不同的事实,即一个“新”的信息(刘勋宁1990);(3)把两个“了”统称为“实现体”。(石毓智1992,陈忠2009等)本文基本支持(1)的观点,认为“了”应分为两个,“
”表示完成,“
”表示变化或新情况。③ “
”属于体(aspect)的范畴,而句末的“
”不是体的范畴。所谓“体”,典型的应该是指动作处于某一阶段(至少可以分为“开始”、“持续”、“完成”),而这种不同的阶段虽然可以通过不同的语法或词汇手段来表达,但是从狭义的“体”的角度来看,动词(或形容词)与词尾“
”的结合是一个主要的手段,而名词并不具有这种功能。但是如果认为“了”只有一个,就容易混淆这两种不同的概念,因为“
”可以处于名词后面,它不属于体的范畴,而是一个句末助词。例如: ⑨a.病人吃了饭,……。 b.病人吃饭了。 例⑨a说明病人吃饭这个动作已经完成,现在已经不在吃饭④,与“开始”、“持续”等相区别。但是例⑨b则既有可能吃完,也有可能是开始吃或正在吃。它并非要说明“病人吃饭”这一动作现在处于何种状态,而是申明“病人吃饭”是一种新的情况。它们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语法概念。如果采用“实现”说,就无法区分“开始”、“持续”、“完成”这种由“体”所反映出来的差异。因为无论是“开始”,还是“持续”或者“完成”,就其状况来说,都是一种实现。再如: ⑩a.病人下了床,……。 b.病人下床了。 (11)a.我洗了一个澡。(只是叙述动作的完成) b.我洗澡了。(有可能以前没洗澡) 用“
”的例⑩a意在说明下床的动作已经完成,与此相比,句末用“
”的b则表示一种新情况的出现,它蕴含了一种“以前不能下床”的语义,即变化。例(11)也是如此,a句只是表述洗澡已经完成,而b句则表示一种新的情况的出现,这种情况既有已经结束,也有正在进行或将要开始的含义。其实,动作的“开始”、“持续”、“结束”都能用所谓的“实现”概括,而且情况发生变化也在它的范围之内,这样既能包括“
”又能包括“
”的用法,作为语法意义显得太笼统。不仅如此,与“
”不同,“
”作为完成体标记,与持续体“着”一样,在语法和语义上都有着共同的特征。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