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79(2013)06-0032-06 在传统社会,草根情结是一种朴素的道德和价值情怀。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草根习惯着自己的底层身份和底层生活,其圈子局限于家庭、族群稳定的关系里,地缘、血缘是这个群体紧密相联的纽带,他们按部就班地从事着本分的职业,过着安稳的生活。而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和媒介化社会的到来,草根成为一个有着多重身份、身处多重社会形态下的群体,“他们大多在农业社会土生土长,如今从事着工业社会的职业,手中使用着信息社会的新媒介工具”。[1]可以说,草根阶层是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活生生的标本。生存空间的沉浮不定,身份感的长期缺失,使得草根情结悄然发生变异,草根的心理状态变得扑朔迷离、变化无端,传统原始、朴素的价值情怀掺杂进了功利、浮躁、抗争等多重情绪。在以往对草根文化的研究中,学界鲜有深入、系统地关注草根现实的心理状态,对于现代传播技术发展与转型期背景下草根情结的异化倾向,更是缺乏应有的警觉。随着媒介社会影响力的与日俱增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底层社会的传播生态正发生着巨大的变迁,人们愈益认识到草根情结的异化与之关系重大。良好的传播生态,有利于培育平衡、培育理性;反之,则可能失去平衡、引发动荡。这不仅是关系草根个体、群体心理健康的关键问题,也是牵涉传播生态乃至整个社会有序运行的突出问题。 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从人的心理体验着眼,把“异化”界定为人在现实活动或心理活动中经受或者感觉到的压抑、无助以及受到的人的非本质力量统治的心理状态。[2](p97)在本文中,笔者把草根情结的异化界定为草根在现实社会与自身、他人、政府、社会发生矛盾时,心理发生变异后呈现出的一种心理分裂的过程和状态,它是草根个体内心体验中内含的否定性的倾向,其外在表现为压抑、消极自由、非理性和无意识等一系列分裂、失衡的心理状态的集合。草根情结的异化是多种复杂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而底层社会传播生态作为草根现实生活和心理体验的重要场域,其现状和趋向直接关系着对草根情结的异化是诱发、加剧还是消弭和纾解。笔者以为,以底层社会的视角对草根群体心理异化的问题保持警醒,揭示底层社会传播生态及这一生态中的大众传媒对草根情结异化的深刻影响应当成为当下学术界的关注点。此外,对底层社会传播生态的考察为研究草根情结异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这方面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传播生态与心理异化间的关系,有利于增强大众传媒在纾解阶层情绪价值取向上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对促进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将有重要意义。 一、草根情结异化的表象——基于底层社会传播方式的分析 “传播生态”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概念,可以从传播技术、传播方式、传播职能、传播效果、传播制度、媒介素养等维度来考察。在本文,笔者把对草根情结异化的研究嵌于考量底层社会传播生态的维度之一——传播方式之中,根据传播范围、传播关系、传播规模的大小可将人类传播活动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类型,这四种主要传播方式自然地把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联系在一起。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草根情结的异化在上述四种传播类型中的表象来考察底层社会的传播生态及其对草根情结异化的影响。 (一)自我传播——“客我”对“主我”的压迫和排斥 自我传播即人的思维活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指出,社会中的“自我”是由“主我”(原来头脑中已存的信息)和“客我”(新进入大脑中的外来信息)互动而形成。他说:“‘主我’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客我’是有机体自己采取的有组织的一组他人的态度。他人的态度构成了有组织的‘客我’,然后有机体作为‘主我’对之作出反应。”[3](p193-194)由此,自我传播的社会性、传播的双向、互动显而易见。那异化的人与自己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弗洛姆认为,这时的人不把自己当成是一个主动的作用者、自身力量的持有者,他的自我意识不是来源于他是一个能爱、能思维的个体的行动,而是源于他的社会——经济功能,他的自我价值感受制于反复无常的市场判断标准。[2](p115-119) 传统中,草根生活方式可能贫穷、不自由、没有新意,但却安全、稳定、不孤单,他们在生活方式和心理上是平稳的、安全的。但是随着社会急剧转型,竞争日益加剧,草根阶层上升的渠道和机会急剧减少,他们深感自身沉浮不定、微不足道又无能为力,不安全、怀疑、焦虑、孤单等心理状态使他们深感尊严感、身份感的严重缺失。这一情况下,人需要通过获得一种第二位的自我感来拯救自己,这时外界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客我)成为了对自我价值评判的标准,而这种评判标准往往又是功利的、非人本的。大众传媒作为草根群体最直接最广泛使用的媒介,就极可能成为“第二位自我感”的培养“容器”,这种意义上,“主我”已经被媒介化。 (二)人际传播——从“熟人社会”的朴素情怀到“生人社会”的信任危机 在传统的“熟人社会”,个人的很多特性都可以作为他的固定标识,比如血统、性格、爱好、所拥有的技术、财产、道德情操等等,这些特性使他在社会中拥有了稳定的社会地位和人群中的相互关系。社会大变革的今天,个人的活动领域不再固定,不停变换的工作和朋友使得个人生活在“生人社会”里,原来稳定的自我标识被打破,人的爱好、技术、行为方式这些内在特征已不再重要,人是否受人尊敬,个人的价值如何,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的消费水平上。同样,是消费能力,而不是过硬的能力和高尚的情操更能体现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