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传播学研究中的社会心理学

作 者:
柯泽 

作者简介:
柯泽,男,1964年生,博士,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重庆 401120

原文出处:
国外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美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始终伴随着社会心理学的影响和参与,二者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一种伴生关系。但是,总体而言,社会心理学对传播学发展的影响更大一些,这种影响并非线性的,而是某种“内嵌式”的,即一些主要社会心理学流派的核心观念渗透到传播学研究中,影响传播学在某一历史阶段的发展。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14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20

      对美国传播学研究影响较大的社会心理学流派主要包括符号互动论、行为主义心理学、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社会学习理论以及认知心理学等,所谓社会心理学对传播研究的影响,或者说传播学研究中的社会心理学传统主要是通过这些社会心理学的影响而体现出来的,它们形成了一条比较清晰的影响路径。

      一、符号互动论与传播学研究:基于美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传播学基础理论

      符号互动论是在19世纪后期经由库利、米德和杜威等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主要成员的努力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典型的美国本土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在标准的社会心理学教材中,很少有人将符号互动论列为主流社会心理学理论,这一理论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也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实用主义、关系主义和行为主义的社会科学理论。

      首先,它是一套关于民主实践的哲学理论,这一理论涉及自我的形成,人在社会组织中的协作与合作,现代社会的精神凝结方式等重要问题,它的最终指向是民主制度可能存在的方式。符号互动论把人借助于符号而进行的互动看做是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人经由互动获得关于自我和他人的概念,人们在这个基础上完成必需的社会情感、社会认知和社会判断,从而实现有效的社会协调和社会组织。这种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民主生存的必备条件。库利、米德和杜威不但从人际互动的微观层面阐述了人何以通过符号中介进行互动而形成自我,还将这一互动推向更广阔的社会舞台,把人与人之间借以互动的语言符号推向更多样、更复杂的符号系统——大众传播符号系统;他们看到了大众传播在凝结精神、营造舆论、表达意见等方面的重要性。

      其次,符号互动论也是一套关于自我形成、自我在社会中进行角色扮演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符号互动论关于自我形成的解释基本上都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解释。为此,库利提出了著名的“镜中自我”理论。米德基本上也是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建构有关自我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他的“主我”、“宾我”以及“普遍化的他人”等说辞几乎就是库利“镜中自我”理论的升级版。

      很少有人注意到,创立于19世纪后期的符号互动论是一种真正美国本土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同时也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场变革,这一理论没有局限于从内省的层面去考察单一个人的意识活动,而是第一次系统地在个人与他人的社会联系层面探讨自我的形成及其社会意义。

      再次,符号互动论同时也是有关人际交流、人际交往以及意义共享的传播学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符号互动论第一次系统论述了符号在人际交往、人际交流以及意义共享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它们对于社会组织协调的重要意义。符号互动论是有关人际传播领域中最原创、最基础的理论。不仅如此,符号互动论还把人际传播的价值意义推向更广阔、更深刻的社会生活领域,论述了人际传播对于精神共同体创建的重要性。

      对美国传播学研究形成较大影响的是作为哲学和传播学观点的符号互动论,作为社会心理学的符号互动论对此后美国传播学研究似乎并未形成太大影响,这与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实证化、科学化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实证化、科学化的社会心理学对美国传播学的影响显然更大一些。例外的情形是,20世纪40年代卡茨和拉扎斯菲尔德在有关大众传播在民主选举和政治投票中作用的研究中,重新发现了人际传播网络的存在及其重要性,由此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库利的首属群体理论为二级传播理论提供了一个注解。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与传播学研究:社会控制观念与“刺激—反应”模式

      进入20世纪以后,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并没有沿着符号互动论的方向发展,也没有完全沿着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方向发展,而是沿着由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ston,1878-1958)创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方向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的外显行为,研究外显行为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对人的社会行为的预测和控制。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华生认为人的外显行为建立在“刺激—反应”这样的条件反射机制之上,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那些引起反应的刺激条件,或者根据已知的刺激条件去预测和控制行为。这样一种理论把人看做环境的奴隶,同时又把人看做一部机器,认为按动机器身边的某一个按钮,人体就一定会出现某一个对应的动作。在研究方法上,华生相信,通过条件反射这类所谓科学的方法完全可以预知和控制人的行为,得出科学的结论。

      如果说在传播学研究中确实存在社会心理学传统的话,那么,行为主义心理学应该就是这一传统的轴线。一个多世纪以来,传播学研究尤其是传播效果研究中对于传受关系的考察基本上是以“刺激一反应”为研究模式,以受众控制为基本导向,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相关的一些实证研究方法几乎也被传播学研究全盘吸收借用,实证化、实验化、精确化成为传播学研究的规范标志,美国传播学研究与行为主义心理学不说是亦步亦趋,也可以说是形影相随。

      将传播视为控制的观念几乎贯穿在所有的有关传播过程、传播效果以及受众研究之中,重要的研究包括:20世纪初的“魔弹论”;李普曼和拉斯韦尔代表的早期宣传研究;30年代前后佩恩基金电影研究;1938年的“火星人入侵研究”;1940年的伊利县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冷战期间大量的公共舆论及宣传研究;拉斯韦尔的“5W”模式;1942年“电影效果评估研究”;1946-1961年的耶鲁态度改变研究;1968年以来的议程设置研究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