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82(2013)05-0115-05 在媒介话语文本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媒介文本实际上是一个承载了社会、文化、历史、环境等各种因素的语言系统,媒介文本的跨文化传播意味着一个文化群体根据自身文化特征,按照媒介文本的生产规则组织语言符号,并通过一定的媒介传播形式将本文化的话语意义传播到异质文化社会中,通过一种跨文化的媒介文本诠释方式力图在他者文化中确立自身意义的社会地位并且得到他者文化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世界文化多元性的特征决定了媒介文本要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协商的基础上进行意义建构。由于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体系和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体现在话语实践与文本表述的方式上也不尽相同,每个话语文本都各自承载了本民族的人文历史、民族心理、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浓缩于语言的表述中,因此媒介文本意义的表征体系必然折射出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如果对媒介文本的文化内涵没有深入了解,那么在媒介文本跨文化传播中就会产生交往上的障碍。就中西方媒介文本跨文化传播而言,因为文化差异导致的交流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象理解的差异性 霍尔认为,“语言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社会系统,这意味着,我们私人的思想必须同所有其他词语和形象所表达的意义相妥协,这些词语和形象就储存在语言中,我们对语言系统的运用不可避免地会将之付诸行动。”[1]25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意象体系,而这些意象又与某种文化背景中的语言系统有着深切联系。 按照信息论的观点,信息传送的信道是语言,也就是说信息要依靠语言的编码和解码才能完成传送过程,这就要求传播者要输出受传者也能正确理解的编码才可以顺利传送,如果进行编码的传播者与进行解码的受传者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对编码产生不同的解释,就会导致误解、曲解,甚至是解码中止。由于对异质文化了解欠缺造成的解码困难,最常见的表现就是由于意象联想的差异与模糊性等所造成的文化间符号理解的差异。能指相同的一个词语,其所指在中英文语言中可能会有很大不同,甚至表达的是截然相反的意义。正如李普曼对媒介话语意义表达的一段论述:“语言绝不是一个完美的达意工具。词语和货币一样是要反复流通的,它今天会激发出一种想象,明天又会激发出另一种想象。同一个词语在记者与读者的头脑中是否能唤起同一个想象,这谁都没有把握。从理论上说,如果每一个事实和每一项叙述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名称,而且人人都一致同意这种名称,那是有可能消除交流中的误解的。”[2]事实上,在跨文化传播中,这种交流的理想状态是不存在的,误解与再沟通是一种常态。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明在中西方文化中,词语指称的文化意象在彼此理解之间可能会引起迥异的情感联想和意义领会,比如,“龙”是中国的象征,对中国人来讲,“龙”含有“勇敢、兴旺、神圣”等正面积极的含义,而在西方文化中却是“邪恶、凶猛、危险”等相反的含义。再比如,“黄花”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意象,指代“菊花”,含有“高洁、傲世、凄冷、惆怅”等意涵,如果采用英语直接对应的词就是“yellow flowers”,西方受众会联想到诸如“sunflowers”(向日葵)“buttercups”(金盏花)等黄色的花朵,因此在跨文化传播的时候宜将“黄花”翻译为“chrysanthemums”(菊花)更为贴切。 这些意象理解差异的产生追根溯源还是要到彼此的文化历史中寻求答案,中西方之间在意象领会上的文化差异,很多是因为在各自社会生活中或者人文历史中不存在对应的现象,因此,在媒介文本跨文化传播中,要特别注意这种文化意象的差异,若要准确地传递意义就需要对他者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注意避免中西文化意象差异所带来的理解障碍。 二、不对称文化互译 在跨文化传播中,理解的文化差异性常常造成媒介话语的不对称文化互译,从而引起文化误读。中文与英文中有很多词并不是直接对应的关系,如果采用直译,就会损害其真正准确的含义。因为对某些词语翻译伊始的不到位,使得这些词语在被长期使用中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从而到达受传者那里,便一直是带有了错误导向的意义。比如,用英文“propaganda(宣传)”来对应中国“宣传”的意思,其中就有偏差,因为中文“宣传”是中性词,而英文“propaganda(宣传)”带有贬义色彩,意义里含有强迫、劝服的含义。所以,英文媒体中用“propaganda”来介绍中国媒体的报道时,就带有了一种负面的传播效果,从而导致受众的错误理解。 举一个媒介文本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典型例子,关于“韬光养晦”的翻译与理解[3]:“韬光养晦”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中国外交战略的指导思想,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中,它的含义因为文化差异的原因被西方国家做了误读。中国提出的“韬光养晦”是一种发展智慧,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国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而不是如西方国家“中国威胁论”所妖魔化的那样有称霸的意图。然而,美国国防部在2002年《中国军力报告》中引用并强调了中国的“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战略方针,其中将“韬光养晦”翻译为“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意思是“隐藏能力,等待时机”,此后美国政府在2003-2009年的报告中都采用了同样的英文表述。其他一些英文译法还有“hide one’s ability and pretend to be weak”(“隐藏能力,假装弱小”),“conceal one’s true intention”(“隐藏真实目的”),“hide one’s ambitions and disguise its claws”(“隐藏野心,收起利爪”),等等。这种表述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负面联想,带有蓄谋将来威胁他国利益等含有贬义和恶意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