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农业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思明(1961-),男,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主任。江苏 南京 210095

原文出处:
中国农史

内容提要:

一般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已经停滞并趋于衰落,这也是中国近代被动挨打的重要原因。然而,大量历史事实表明,这只是一种想当然的推测。事实上,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历史时期,并于19世纪初期到达世界顶峰,其主要支撑体系就是中国的农业。虽然较之宋元,中国农业生产工具数百年中没有什么变化,但在多熟种植、肥料使用、农田水利等精耕细作体系、域外高产作物引种推广及生态农业等诸多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和重要创新。可以说,中国农业生产的相对优势一直保持到了19世纪中期,其中土地生产率方面的优势大体维持到了20世纪。究其原因,现代科技真正作用于农业生产始于19世纪中期以后,首先在农业机械领域,而现代作物育种、化学肥料等作用于土地生产率的现代农业科技基本上是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逐渐进入生产力。中国传统农户经营制度并未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障碍。中国近代落后挨打应从世界经济和社会转型大的历史背景来分析。在世界工业化、城市化日新月异的进程中,中国仍然固守传统,不思变化,终于导致在新一轮世界性竞争中落到了后面。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4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S-09;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459(2014)01-0003-10

      一、是停滞?还是发展?

      很多人认为,中国自宋代以后农业就逐渐停滞,到明清时期甚至趋于衰落,即便有什么亮点也不过是落日余晖,衰败中的个例。这些观点主要依托如下论据:(1)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之后,近代科学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国已逐渐落后(许多方面的确如此);(2)自宋代以后,中国农业技术体系沿袭成法,农业生产工具千余年中基本没有什么变化;(3)中国延续千余年的小农经济制度导致了经济的衰败,19世纪中后期接连不断的战败及帝国主义的入侵就是中国经济长期衰败的结果,衰败的帝国是源自一个衰落的经济。

      事实真是这样吗?大量史实和历史数据表明,这只是一种表象和推测。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Angus Maddison,1998,2001,2003)的研究表明,在19世纪中期以前的2000年中,中国经济长期保持着世界领先的地位。而其中历史最高点不是秦汉、隋唐,而是明清时期。①

      

      图1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1600年)

      迟至1820年,中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经济体,中国的GDP约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32.4%)。1950年,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达到顶峰时所占比重也只有27%,今天则降至22%(2011年)。即便从经济增长速度来看,从1400到182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仍快于欧洲、日本和印度。②

      

      图2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比重变化情况(公元1-2008年)

      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没有现代工业,中国经济的主体是农业经济,迟至1890年农业仍占中国经济总量的近70%。19世纪中期以前,中国茶叶出口基本上垄断了英国茶叶市场,直到1877年仍占英国茶叶消费量的81%。③在蚕丝出口方面也是一样,19世纪初期,中国占据了西方蚕丝市场的70%,迟至1863年中国生丝出口2736吨,仍然是日本生丝出口的3.5倍。④中国农业这样的经济规模和成就,怎么能说已陷于停滞或衰落?

      中国人口西汉末年(公元2年)已近6000万。然而,此后的1400多年中,起起伏伏,升升降降,波动巨大,三国时降至2300万,隋朝统一后(609年)恢复到6000万左右,唐初又降至2500万,北宋大观四年(1100年)人口一度达到1亿,但明朝初期人口又重新回复到6000万。中国人口真正持续稳定增长始于明代,除明末清初因战乱原因人口一度下降外,大多数时间,人口增长稳定,17世纪初人口突破2亿,清代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增长,到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国人口已增至4.3亿。⑤

      

      图3 中国历代人口变化

      中国人口似乎首次跳出马尔萨斯(T.R.Malthus,1798)通过“积极抑制”实现平衡的历史怪圈,从明初到1850年,中国人口增长了6倍。影响人口增长的有天灾、战乱、政策和文化观念等多种因素,但粮食产量与人口数量无疑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历史上几次人口高峰大多与农业长足发展关系密切。可以说,没有农业的快速发展明清时期稳定而高速的人口增长是不可想象的。

      事实也正是如此,从1400年到1820年:中国耕地面积只增长了3倍,而粮食总产增长了5.3倍,其中粮食单产增长77%,大体与人口增长了保持同步。

      

      二、发展的源泉何在?

      由上所述可见,明清时期中国农业不仅没有衰落或停滞,而且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为迅速的历史时期,较好地支撑了中国人口持续高速增长和中国领先世界的经济规模。

      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甚至农业也基本上是沿袭传统模式进行,那么,农业增长的源泉何在?动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细致梳理一下发现至少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多熟种植制度的高度发展

      欧洲从中世纪直到18世纪,作物生产基本上采行的是二圃制或三圃制,部分种植,部分休闲,以恢复地力。直到18世纪以后,才逐渐向诺福克四区轮作制发展。在作物播种方面,早期也不是点播或条播,而是撒播。因生产方式粗放,种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较之中国低得多。

      相比之下,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走上了土地连种的制度。明清时期,为应对人口持续的增长及人多地少的矛盾,中国农民特别重视土地的高效利用。多熟种植就是重要措施之一。作物复种指数从宋代100%发展到1820年的140%,其中中国南方一些地区高达200%,江苏更高达253%。⑥直到18世纪,欧洲农业较为先进的英国和荷兰才开始进行作物轮作,整个欧洲普遍实行轮作差不多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因复种指数高,中国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远远高于同时期的欧洲和美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