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江南社会经济进步的科技因素

作 者:

作者简介:
郑学檬(1937- ),厦门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江海学刊

内容提要:

促成唐五代江南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自然环境优越,物产丰富;自春秋以来有很长的开发历史,积累了农业、手工业生产的丰富经验(包括技术知识与经验);历史上与北方相比,有多次较长的安定时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等,许多论著对以上各点已有充分的论述。而分析唐五代江南的造船与运输业、瓷器业、冶银铜业与货币投放量等问题,有助于理解唐五代江南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并解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4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江南造船与航行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隋唐江南所造船只可分为河船、江船和海船三类。河船主要是航行在运河与黄、淮等河流上的平底船。在唐代,这类河船主要在扬州等地制造,扬州设有十个造船场。

      江船主要航行在长江及部分支流、湖泊,特点是运载量大。《隋书》卷二《高祖下》载开皇十八年诏书云:“吴、越之人,往承弊俗,所在之处,私造大船,因相聚结,致有侵害。其江南诸州,人间有船长三丈已上,悉括入官。”隋唐小尺的长度为24.5~24.6厘米,大尺为29.5~29.6厘米。①3丈即30尺,以大尺计算,船长约为8.85~8.88米,估计载重量在1000~1500石(60~90吨)之间。

      至唐代,江船的吨位(载重量)更大了。《唐语林》卷八载:“凡东南郡邑无不通水,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舟船之盛,尽于江西,编蒲为帆,大者八十余幅(折合6丈)。”俞大娘航船最大,“操驾之工数百”。有舵楼。江南富商的江船一般都较大,估计载重量在2000~3000石(120~180吨)。这类船需借风力航行,“自白沙(南昌东北)溯流而上,常待东北风,谓之‘信风’”。为什么?因西行可借力东北风。李频《鄂州头陀寺上方》一诗即有“西江帆挂东风急,夏口城衔楚塞遥”②之句,就是描述江船西进上水航行需借东风。

      关于江船,有个问题需要解释。就是为什么要造这样大?江船的用途一是作战,二是运输。从唐代资料看,主要是运输粮食、瓷器和木材等物资、商品,所以需要吨位大的船。其次,吨位大的稳定性比较好,有助于降低运输风险。这两个原因使江船越造越大。

      如果以上解释属实的话,江船的造船地主要在长江沿岸的江南西道的各港口。江西的木材、粮食等商品与造船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江南江船的技术进步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船型扩大,载重量翻番。如开皇十八年吴越江船的载重量在1000~1500石(60~90吨)之间,到了中唐,江南富商江船的载重量已达2000~3000石(120~180吨)。船体大,制造技术、航行技术的要求自必提高。

      第二是橹的使用。橹在战国秦汉就出现了,但指的是楼橹、栅橹、楯橹,是一种木制的防御工具。三国以后,橹成为安装在船尾的连续拨水的驱动工具。有两条史料可解释其技术先进性。一条是《晋书》卷九四《夏统传》的记载。夏统是会稽人,太尉贾充问他能否作“水戏”?统答曰:“统操舵正橹,折旋中流。”舵是把握船的航向的,橹是驱动船前进的,正橹就是把橹,以使船在中流亦无倾覆之虞。另一条资料是《新唐书》卷一三四《韦坚传》,记载天宝时,韦坚开广运潭,江南各地绫罗锦绣、瓷器、铜器,乃至南海玳瑁、象齿、沉香连绵而至。“关中人不识连樯夹橹,观者骇异。”这里说到船的帆桅和橹,并指出关中人多不识多桅船和橹。《旧唐书·韦坚传》所记基本相同,但“关中人不识连樯夹橹,观者骇异”这一句,“旧书”改为“京城百姓多不识驿马船樯竿,人人骇视”。可见《旧唐书》编者并不了解橹的重要性,只记“驿马船樯竿”。“驿马船”似即纲船,其作用如递送人员、公文的驿站的马匹;“樯竿”应指桅杆。

      橹是利用杠杆原理和流体力学原理③,在摇摆时使水流产生压力差,从而产生推力,并且连续不断,比用桨划水功效高得多。所以有人说橹的发明“可能是中国发明中最科学的发明”④。根据“一橹三桨”的实践经验,中唐时的俞大娘航船“操驾之工数百”,其中必有很多操驾工是橹手,亦可证明俞大娘航船既有尾橹,又有更多的舷橹,因为尾橹不能多装,一般是一橹或双橹。

      第三是帆的使用。请看本人和徐东升同志的《唐宋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一书之《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与唐代的航海技术》篇。我认为,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成功,因为使用了“奇帆侧舵”技术,故能以侧帆承接东北风,沿偏东南45°方向于冲绳登陆,并继续利用侧帆北上。这实际上是后来的调戗技术,即逆风行船技术,就是调整船头方向,把当头逆风转变成侧斜风,这样它就能推动船只呈之字形前进,其中关键是帆和舵的控制。

      海船有来自国外者,以狮子国最大。江西、福建、广东也都能造海船。贞观时,阎立德在洪州造“浮海大航五百艘”。福建省图藏《西山杂志》(抄本)载唐时泉州可造4000石(240吨)海船。广东造海船见阿拉伯人伊本·巴图塔《游记》和《岭表录异》等书记载。江南、岭南的航海业发达促进了海船制造业的发展。

      海船制造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横隔仓和水密分仓的发明,美国人12世纪才知道这项技术是从中国传到法国的⑤;船舷采用巨木作为强力构件,确保船体牢固,抗风浪。其他在船板榫接、板缝填充材料(油灰)等方面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⑥当时船体为杉木板,铁钉紧固。⑦帆的使用已和风向联系,但并不熟练,其调节技术已在实践之中。

      江船、海船制造技术及航行技术的进步,推动运输业的繁荣,促进了江南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举其大者有:

      第一,粮食运输和南粮北调。裴耀卿是改革漕运旧例、转运南粮的重要人物,其事迹见两唐书《食货志》所记。他着力解决了长江、运河、汴河、黄河的运路各段水情不一的问题,置仓储粮,水通则运,开元二十二到二十四年“凡三年,运七百万石”。开元二十五年达到100万石。⑧至刘晏主持漕运,“岁运米数百万石”,而《新唐书·食货志》则云“岁转运粟百一十万石”⑨。元和六年卢坦奏:“每年江淮运米四十万石到渭桥。”贞元、元和间因运费困难,故加强和籴,减少漕运,因为籴本比运本便宜。私商贸易,亦以米为大宗,如江淮大旱,米价日长,宣州缺米,米价升至一斗二百文,“商人舟米以来者相望”⑩。南粮北运既接济了唐中央的粮食,又加速了江南开发,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