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企业家多元投资效果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杜恂诚,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经济史、金融理论,上海 200012

原文出处:
贵州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以往对近代中国企业家多元投资的研究,多从企业集团的视角切入,忽略了对多元投资实际效果的考察。近代中国企业家的多元投资,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之上的,企业数量的增加或规模的扩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是很明显,企业管理模式又没有得到革命性的提升。多元投资有时会陷入高速扩张的陷阱,以丰补歉的跨行业投资战略有一定成效,但很难持久。多元投资涉及金融业,但金融业很难在危难时为其保驾护航。从根本上说,这种多元投资受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因而避险和获取范围经济的成效并不显著。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4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24(2013)11-065-074

      一、学术回顾:以往的研究是从企业集团的视角切入

      以往研究近代中国企业家多元投资的论著,多从企业集团的视角切入。徐新吾、黄汉民主编的《上海近代工业史》总结了六个企业集团的情况:在棉纺织和面粉两个行业中均处领军地位的荣氏企业集团;在火柴、水泥等多种工业行业及商业领域投资的刘鸿生企业集团;卷烟行业中的佼佼者简氏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由经营百货业进而投资纺织业的郭氏永安集团;从面粉业发展到工、商、金融一体化的孙氏通阜丰集团;完成从缫丝到织绸一体化的莫氏企业集团。①在上海未作投资的企业集团并未包括在内。黄汉民和陆兴龙在另一部著作中总结了企业集团的三种类型:一是横向专业生产型企业集团,即基本上都是由生产同一产品的多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如申新纺织公司、福新面粉公司、阜丰面粉公司、大中华火柴公司等;二是纵向全能生产型企业集团,即由从原料制造到产品制造具有有机联系的多个生产环节的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如美亚织绸公司、大中华橡胶公司等;三是工商联合型企业集团,即由在生产上和销售上存在着业务联系的多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如五洲药房公司。永安纺织印染公司本身是从纺织到印染的纵向一体化生产企业,而该公司又是由永安百货等联号企业投资创立的。②

      对于每一个涉及多元投资的企业集团,包括上文没有提到的,实际上都有不少论著论及。为了避免给人报流水账的感受,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马伯煌主编的《上海近代经济开发思想史》研究了企业集团多元投资的目的,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为了防范风险,如永和实业公司的创办人叶钟廷、叶翔廷说的“多品种、多门类生产,则在某一种产品受到阻滞甚或被迫停产时,其他产品仍能照常开工”,或如刘鸿生说的“我并没有让我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那就是说,所有我的资财都是分开投资的。如果一个企业组织亏损了,其余的还可以赚到大量利润”。所以,永和的化工、医药、文教用品、橡胶等投资并不一定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刘鸿生的火柴、煤炭、毛纺织、搪瓷、银行等产业也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另一种则是为了获得产业互补或互助的好处,如荣氏企业的粉棉互补、大隆机器厂的棉铁互济、永安联号的以商养工等。③宋美云认为,企业家组织企业集团,是“通过规模扩展,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有利条件”,她所举的多元投资的实例有周学熙利用启新、滦矿的资本积累投资创办纺织、玻璃等新企业、范旭东以久大精盐公司的盈余支持创办永利制碱公司。④

      以往学者在研究企业集团时,几乎没有引入经典的企业史理论,对于多元投资避险趋利的实际效果更流于表面的积极认定,缺乏深入的分析和实证研究。关于企业集团的说法,王颖在她的博士学位论文《近代家族性联号企业:一种非企业集团的中间性组织》中提出了商榷性意见,她引用了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企业史理论,认为通常被称为“企业集团”的近代中国家族性联号企业,实际上与威廉姆森和钱德勒等人关于企业集团的理论特征有重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没有发展出控股公司作为企业群运作的中枢或核心;其二是联号企业间以血缘纽带作为主要的联结方式;其三是在联号企业间,由大家长的权威机制导致的关系性契约成为主要的契约方式,而由市场决定的个别性契约则处于次要地位。⑤

      王颖的观点未必会得到很多人的认同,但她的商榷性意见对于我们深入讨论近代中国联号企业的性质是有益的。实际上,可以讨论的并不局限于企业的性质,多元投资的实际效果是大家谈得很少的。而且,即使在谈到实际效果时也很少运用企业史的经典理论。我们在阅读美国著名企业史专家钱德勒的《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时,还不是十分明白他所总结的美国企业管理革命的具体针对性,而他的另一部著作则是说得非常明白了。钱德勒在《规模与范围》一书中多处指出:他所总结的美国、英国、德国的现代企业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诸方面取得企业组织能力的革命性进展是指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而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后者来说,“大的综合企业只有很少的竞争优势”。⑥他还运用了西蒙·库兹涅茨在《各国经济增长》一书中的统计成果:库兹涅茨将美国制造业的38个分支分成4个组,分别统计出它们在1880-1948年间的增长速度,第一组是汽车、电机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增长特别快,是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先锋工业;第二组的增长率稍低,是出现稍早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第三组的增长率则更低一些;至于棉纺织、面粉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则被列入第四组,也就是最后一组,在这一组中的行业不仅“份额急剧下降”,而且“大工业公司从来没有起过重大作用”。⑦有人分析说,美国经济具有“二元结构”:经济的“中心”是一些大的卖方寡头垄断产业群,经济的“外围”是一些小的、竞争性结构产业群。后者的活动大部分在市场上进行,而前者的活动大部分在企业内部发生。⑧

      近代中国工业发展还没有进入资本密集型产业主导的阶段,因此企业纵向、横向、混合兼并及多元投资的实际效果不能尽如人意,应是合乎历史逻辑的事情。本文拟在这方面尝试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