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佛教的现代转型,肇始于清末民初的中国佛教复兴运动,并随着台湾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而快速发展。特别是1987年台湾“解严”之后,以佛光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中台山为代表的“四大道场”,在“人间佛教”理念影响下对佛教的现代化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和创新,大大加速了台湾佛教的现代转型,在海峡两岸及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台湾佛教的现代转型虽日趋成熟,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将直接决定台湾佛教的未来发展走向。 一、台湾佛教现代转型的背景 台湾佛教的现代转型,源起于清末民初的中国佛教复兴运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经济的腾飞为这一转型提供了物质技术支持,并因1987年台湾“解严”而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台湾佛教现代转型是对20世纪初期以来中国佛教变革的传承和发展。近代以降,面对着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国佛教陷入了衰落的困境,特别是僧团的蛊惑迷信、消极避世,越来越背离倡导救亡图存、民主科学的社会主流,遭到了许多社会精英人士的批评,并逐渐酿成了全国范围的“庙产兴学”风潮。①新文化运动时期,“以科学代宗教”、“以美育代宗教”、“以哲学代宗教”的呼声是一浪高过一浪,中国佛教面临着严峻考验。面对制度和社会的巨大变化,佛教界有识之士奋起抗争,掀起了佛教复兴运动。1913年2月,太虚大师在中国佛教会会长释敬安的追悼会上发表演讲,提出“教制革命、教产革命、教理革命”的“佛教革命三大主张”。此后,太虚又大力倡导“人间佛教”。太虚的“佛教革命”及“人间佛教”理念在当时的佛教界引起了极大震动,成为佛教复兴运动的主潮流。虽然由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动荡不安,人间佛教及佛教改革在实践上并未取得实质进展,但1949年以后,太虚弟子印顺大师等将人间佛教理念传至台湾,并在星云、圣严等大师的推动下逐渐成为台湾佛教界普遍认可的主流理念,在宗教实践上推陈出新取得巨大成就。 (二)台湾工业化为佛教现代转型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广阔空间。20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商业社会,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台湾佛教的现代化在物质技术和精神需求上的结合成为了可能,台湾著名学者江灿腾指出,“现代台湾佛教的蓬勃发展,其实是奠基于台湾的工商业发达,以及奠基于大众传播工具的发达及其无远弗届的强大影响力”。②更重要的是,工业化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对传统的社会关系和家庭模式造成强大冲击,人们在享受现代化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其带来的强大压力,从而更需要得到心理、精神、情感上的调节、宽慰和纾解,强调因缘和合、非对立、自觉觉他、终极关怀的佛教对于缓解工业文明及科学理性所造成的紧张和冲突显然具有正面的积极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其终极关怀和道德规范功能。 (三)“解严”解除了台湾佛教现代转型的政治束缚。自1949年国民党当局败退台湾到1987年“解严”前,台湾佛教界完全由国民党掌控的“中国佛教会”所控制。在“中佛会”大一统的局面下,台湾佛教虽取得有限发展,但主要是服务于国民党当局巩固在台统治的需要。1987年以前,在“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钳制下,民间没有新闻、结社、组党的自由,故亦无自主意识的民间结社团体。1987年“解严”及1989年“人民团体法”实施,台湾佛教逐渐摆脱对政治的依附,并迅速在组织、文化及社会事业上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繁荣景象。解除“戒严令”不到一年,就有740个人民团体向“内政部”登记并获核准。至1993年,台湾登记的宗教团体已达106个,宗教财团法人为168个。③台湾佛教组织的突破性发展也始于此。在“戒严”时期就开始发展的佛光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中台山更是快速发展,其影响不仅遍及全台湾,而且延伸到世界范围。以规模最大的佛教慈善组织——慈济功德会为例,1966年至1987年,慈济只吸收了10万位左右的会员,而到1991年,慈济的会员增长到178万位左右,如今更已增加到400多万人。据2004年统计,台湾的佛教徒超过800万人,约占台湾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考虑到华人社会的佛教性格,其中儒释道混杂的民间信仰信众必然占相当比例,但台湾佛教在“解严”后的快速发展却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二、台湾佛教现代转型的内涵 台湾佛教的现代转型,主要体现为世俗化、市场化、科技化、企业化和全球化。 一是佛教理念的世俗化。宗教的世俗化主要是指宗教的人间化,这也是世界宗教现代化的突出特点。在台湾佛教现代转型过程中,“中国佛教会”以及山林佛教等传统佛教力量明显衰退,而奉行人间佛教的佛光山、慈济功德会等新兴佛教团体迅速兴起。特别是在教义方面,批判传统佛教的玄学化、天鬼化,宣扬社会关怀和实践,具有浓厚的人世倾向和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努力融入社会主流意识甚至现代科学成果的人间佛教理念,成为台湾佛教界甚至社会各界普遍奉行的主流理念。在人间佛教理念影响下,各佛教团体积极投入慈善、教育等社会事业,一扫传统佛教消极避世的神秘色彩。如慈济功德会就以慈善、医疗、教育、文化为“四大志业”,并全力投入骨髓捐赠、环境保护、社区志工和国际赈灾,称之为“一步八脚印”。慈济的证严法师在两岸社会最有影响力人物评比中多次名列前茅。 二是组织管理的企业化。与传统佛教以寺庙为核心的比较单一的组织形式不同,现在台湾佛教团体普遍采用了比较先进和现代的企业组织管理模式,通过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决策制度、决策程序、监督系统、反馈系统,逐步实现管理的自动化和网络化。佛光山首创了道场职事轮调制和选举制度,下属各道场职事每三年轮调一次,佛光山住持是由九位“宗务委员”互相选举产生,并以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来管理道场。因募捐能力惊人而被称为“慈善事业托拉斯”的慈济功德会建立了严格的财会制度,任何涉及金钱的决定,都要交由集体领导的董事会处理,慈济医院成立后就直接将经营权委托给台大医学院,这种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方式,显然借鉴了现代企业委托专业经理人的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