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是共产党人理想信仰、精神追求和安身立命之所,也是共产党人的情感、心理、理想和信仰等的集中体现。建设和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是党中央从战略高度来重塑理想、坚定信念的重大课题,也是我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永恒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研究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形成及建设的内在规律,对于永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确保党执政合法性、坚定“三个自信”,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是共产党人知、情、意、行的统一 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这个“知”,首先便是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它可分为外在灌输之“知”和主动选择之“知”。也就是说,一方面,共产党人主体的认知水平、综合素质非常重要,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对共产党人个体产生的印象如何,直接影响党员的认知。认知环节是人的情感产生的先决条件,没有认知,就无所谓情感的好与坏、善与恶。在认知的对象中,当然不是抽象的理解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当代社会发展的判断,对于周围环境、人际关系、社会制度满意与否,是形成正确、高尚认识的信息源。认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对个体自己的认知,共产党人对自己的定位。精神选择,毕竟首先是个体之事,个人是选择利己还是利他,是否愿意为自己的选择坚守和奋斗,都将成为主体精神的重要方面。只有把思想、利益与“个人”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和认识论。 经过了个人的认知和主动选择,外界信息进入党员的“情”的层面,党员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整体认知的正确与否、高尚与否,直接决定着个体的情感强弱。情感解决的是对外界刺激是否“信”的问题,对于一种学说、理论,如果不能引起党员的情感共鸣,就会浮于表面,也就进入不了党员的内心;只有形成了真挚的情感,才会对党员的心态产生强烈影响,进而转化为行动的内在动力,并向信仰的方向前进。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情感强弱即个人选择的过程,可能会形成“要我做”和“我要做”两种不同的情感需求,前者是被动的接受,后者是主动的要求。这将对共产党人价值观念和精神家园是否坚定、稳固、持久产生不可估量影响。 意,是一种自愿且强烈的主动心理。如果说“知”和“情”,相当程度上还停留在感性认知阶段的话,那么,能否进入党员的心理,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理性的环节。如果没有进入心理,直接从认知过渡到行为,行为就会缺乏有效的激励,尤其是缺乏内心强大的驱动力。人的认知和情感是一种不稳定的心理,必须要有坚定的意志力来维护。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对人的意识的作用不是简单而直接的,必须通过社会心理这个中介和枢纽,也就是“理论掌握群众”的过程,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黑格尔如是说:“理智的工作仅在于认识这世界是如此,反之,意志的努力即在于使得这世界成为应如此。”也就是说,作为理论的社会意识必须化为共产党人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化为顽强的意志,变成他们自觉的实际行动,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作用。 行,是对精神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实践论是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如果把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解决的行为,只停留在口号阶段,不仅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更无法培养真正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家园,使其成为流于形式的“早产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念如果不化为党员的行动追求,停留在口号阶段,就是精神家园建设的最大失败。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为了保证革命的成功,必须有思想和行动的统一。”英格尔斯也特别强调指出:“行为的改变才是有实际社会后果的改变。” 二、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是共产党人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作为共产党员精神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建设也是如此,是共产党人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自律是主体在共同目标认同的前提下,自我自愿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使其自觉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运行。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与理性,都是从自律与自我克制开始的。西方《圣经》中描述的对人类祖先偷吃禁果的惩罚,就是对那些不能对欲望和利益进行自律的人的当头棒喝。以儒学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也是如此,慎独、克己复礼、舍生取义等思想,都是教育人们自律和克制,避免自我为中心和主观任性。尽管在实践中有些训条走向了极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训诫的关键就在于克制人身上被认为属于动物性的东西。如果片面认为克制是对自由的妨碍,是对人的解放的束缚,而排斥他们,那么人性中“恶”的一面势必冲出底线。 自律为精神家园建设完善个体修养。修养,本是自我提高、润泽心灵的必需途径,对现代人却成了奢侈的稀有元素。黑格尔说:“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从内在因素来说,精神家园的迷失,源于人心的迷失,而人心的迷失,许多时候也在于自身修养的缺乏。因为精神家园首先是内生的,缺少了自我修身养性的环节,外在的表象就没有精神力量支撑的源头。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有一条线贯穿其中,就是修身,这种修养“功课”正如新渡户稻造所说的:“在于确认一切现象深处的原理,可能的话确认绝对本身,从而使自己同这个绝对和谐一致。……超脱现世的事象,彻悟到一个‘新的天地’。”当前,人们大多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艺术修养、政治修养等,但人格心性修养始终未能形成气候。正因为在现代人的心性结构中缺乏这一元素,所以心才缺少定力,没有根基,如水上浮萍一样在社会这个汪洋大海中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