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美学新走势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编者按 去年,上海大学建立了影视艺术专业,并招收了第一届学生;今年,正式成立了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这个学院的教学科研活动开展得很活跃,并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里撷取这个学院教师的几篇论文,以飨读者。

       尽管人们为当今电影市场的不景气和从未有过的困境而忧心忡忡,但同时又不能不惊叹电影在短暂的百年之间,神奇地跨越了其他古老艺术用了多少世纪才取得的历史进程,并携其姊妹媒体电视的手,涌入世界生活的每一角落。为寻求并把握电影电视发展的规律,以建树有益于当代影视生存、发展、繁荣的理论策略及美学观念,有越来越多的影视工作者,越来越自觉地认识到,今天的影视艺术“越来越综合化,同时也越来越个性化”①,自觉把握着当代电影电视的整体综合美学新走势。

      

       一

       电影电视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首先是新技术的发明,然后才导致新艺术的发现。科学的现代综合化与整体化思潮,表明当代人类的思维已由原来的细分化单向发展转变为向细分化与综合化相渗透、相融合的整体综合化加速发展。继美国心理学家拉什利之后,皮耶茨等人于70年代提出了全息思维理论,不但揭示了人类思维的整体综合化走势,并进而指出“文化中的一切东西都是相互关联,纵横绞结的。每一点东西都反映在其余的一切东西之中”②。这愈加表明人类思维和现代科学的整体综合化的发展,对当代人类文化和艺术思维的整体综合趋向和电影电视整体综合美学的形成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事实证明,自电影诞生以来,各国电影艺术家与理论家所创造的诸如传统主义、表现主义、纪实主义乃至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及其理论话语,不但为当代影视这种整体化的交叉综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丰足的材料,使之具有无所不可综合交叉的可能性,并且从60年代起,已经在世界电影创作实践与理论探讨中由于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而呈现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整体综合趋向。

       在英国“自由电影”和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响下,60年代产生于联邦德国的新德国电影运动,虽然也曾三起两落,但由于它最终能把影片的创新性、艺术性同商业性、群众性交融一起,不忘记传统叙事形式,不忘记把电影拍成“德国影片”,并得力于70年代末期法斯宾德的《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和施隆多夫的《铁皮鼓》等影片在国内外获得的巨大成功,而终于再次复兴。

       即便美国电影,进入60年代以后,由于面临着艺术上枯竭和经济上停滞的威胁,并受到以法国新浪潮为代表的欧洲现代电影的影响,开始对包括情节剧在内的传统电影美学观念进行重新思考和逐步调整与改进。由于新好莱坞的导演们既未完全脱离经典电影叙事的原则,又借鉴了欧洲的现代电影艺术,从而使美国电影从70年代起重新获得生机,在美学观念上有了新的拓展,既发扬了情节生动、通俗易懂、以情动人的优势,又开始追求一种更为真实自然的表现方式,其结构形式由封闭性转向开放性,逐渐演化为一种具有多元混合特征的复杂样式。

       其实,早在1924年雷内·克莱尔看了先锋派导演让·爱浦斯坦创作的《火热的心》这部“为银幕而结构的”影片,深感其缺点在于情节缺乏统一性,影片常常离开情节的需要,过分沉湎于技巧的研讨。他清醒地认识到,“这就是法国电影学派的先进的技巧和只服从于剧情进展需要的美国电影技巧的不同之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观众会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一看就懂的美国影片和必须动一番脑筋才能看懂的法国影片。观众对法国电影感到不满的原因也正在于此。”他进而憧憬并预言,“为了替电影的美好前途着想,有才能的导演总有一天会设法把这两种学派妥善地结合起来的”③。

       在中国电影新时期里,是《红高梁》率先将“一看就懂的”传统表现形式与“必须动一番脑筋才能看懂的”探索片风格结合起来,在“商业性和雅文化的交叉”中,突现张艺谋自己的个性色彩,从而超越了以《黄土地》为标志的第五代电影所处于的艰巨探索阶段,跨入既发端于第五代又有别于第五代的新境地,并冲向世界。《红高梁》等影片所取得的成功,并不意味着第五代的衰落消亡,而是第五代涅磐的开端。“任何领域的发展不可能不否定自己从前的存在形式”④。由于传统电影美学思想与第五代新潮电影美学思潮内部,都包含否定与肯定两个矛盾着的方面,又都具有引起否定的潜在动因与可能,只要在一定条件下,各自进行自我否定,“否定自己从前的存在形式”,并从其他电影风格及其理论话语系统中摄取积极的因素和合理的成分,那么,它们就完全可以沿着各自方向,实现传统创新化或创新传统化,从而交融在一个具有极大中介性、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的美学体系,即当代整体综合美学体系之中。

       世界电影和中国电影的演进历程表明,“陈陈相因”与“一味趋新”这两极化,都既不能全面而完整地掌握当代日臻丰富而多彩的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又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欣赏者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要。而以往“美学的历史似乎不断摇摆于两极之间”⑤。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理论界一度人为形成的现代主义与传统主义、创新与继承、长镜头与蒙太奇、声画造型与情节叙事、空间思维与线性思维、个性化与综合化、电影与电视诸多两极对立的理论,诸多“非此即彼”、水火不相容的观念,恰恰反映着存在于当今哲学、美学和艺术思维领域中的误区与盲点。而今,倘如因“反‘综合艺术论’”而反对一切“综合”,竟至扩及“交叉与分离”,否认“电影是在各种艺术的交叉点上分离出来的年轻艺术门类”,竟将“分离”也混同于“综合”,这似乎不逊于鱼目混珠,不啻于沙中淘金亦将金子一并淘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