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散文创作美学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暨南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提要 本文在给人物散文定义的基础上,对古今散文作家的创作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概括了这种散文的美学特征,并从题材、主题、形象刻划和篇章结构四方面,论述了真实与典型美、深邃美与哲理美、传神美与简约美、波澜美与曲折美的创造规律和艺术手法。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散文创作美学理论的建设和散文创作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人物散文 创作美学 美感特征 艺术手法

       文艺创作美学,是文艺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从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来看,虽然人们已经对什么是创作美学,它的特征和本质是什么,如何在创作中体现美、创造美等基本理论问题作了描述,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待于继续开拓。本文试图深入到“人物散文”这一具体文体中去作一番探讨,希望能对创作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探索起到一点促进作用。

       “人物散文”的概念虽还未被广泛采用,但在中国散文史上,这类散文源远流长。《左传》、《国语》、《战国策》里,记述人物的精彩笔墨比比皆是,诸子散文开了人物散文的先河。《史记》更用散文铺就一道琳琅满目的人物艺术长廊。而后历代散文中,人物散文不断焕发出光辉。现当代散文大刀阔斧地开拓人物散文题材新领域,让更多的普通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进入散文,艺术手法的创新又使这类文学作品更加璀璨夺目。

       本文所指的“人物散文”,是以人物为题材并以表现人物为主旨的记叙性散文。主要包括三类:一、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记传性散文(如人物传记、人物回忆录、人物印象记、文学性的祭文、碑志……);二、描述新人新事的报告性散文(如散文体的人物速写、特写、通讯、专访……);三、写人记感、写人寄情,但仍以人物为中心的散文(如我们通常所指的文学性的写人的散文、人物随笔……)。这样,就把借“人”发挥的纯抒情性散文和以人物为议论对象的议论性散文(杂文)排除在外,专门讨论这一类记叙人物的特定散文文体的美感特征,尤其是创作动态过程中美的产生的规律和艺术方法问题。

      

       一、人物题材的真实美与典型美

       真实美是人物散文美的前提和根基。司马迁在《史记》里用“实录”的笔法,写下了许多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为后人树立了真实美的楷模,众多的后来者正是沿着这条路子走过来的。杨朔的《雪浪花》①,其意境经过苦心经营,文字也经过精心锤炼,从艺术上说可谓美矣,散文发表之初,不少对生活缺少深刻了解的读者(主要是年轻诸者)为之倾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作品反映的“三面红旗”时期的社会实际有了痛切的认识,回过头来再读《雪浪花》,就发现它原来只是一篇美丽而虚假的神话,因而美感随之在读者心目中消失。作为当代散文大家的杨朔创作上的失误,虽然是一时的,但仍令人为之扼腕。人物散文写作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同时向我们昭示着一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道理,那就是:真实的才是美的。

       散文里的真实,既有生活的真实,也有艺术的真实,正是这种种真实的“兼容性”,造就了人物散文题材的多样化。记叙性、报告性的人物散文,“小说化”的人物散文,还有抒情、哲理意味比较浓郁但仍以写人为主的散文之所以能够并存,就是这个缘故。记传性人物散文,自《史记》开始,就深深铭刻在读者的脑海中,它不时提醒我们,写事实,不虚构,只有写了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才有资格称为散文;而稍有虚构,就要排斥于散文之外。其实,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它在题材上也是不拘一格的。只要是从生活里来的、真实的、就是美的,就可以写成散文,人物散文当然也不例外。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驾驭真实。不在散文创作美学观念上来一个更新,人物散文创作的进一步繁荣就会大受影响。

       在人物散文创作中,表现真实的最聪明的做法是“分而治之”。也就是说,对于传记性、报告性的散文,严格遵循生活真实的原则,忠实地“再现”现实生活中和历史中的“这一个”。而作为寄情寓意的“写人的散文”,则既可以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也可以从真人真事出发,经过集中、概括和提炼,写出源于生活真实又高于生活真实的人物来。著名散文家何为说:“虽然都源于生活,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出于虚构,散文则一般以真人真事为依据,但作为艺术作品,散文写人同样须加工提炼。我的散文中不同人物大抵都是有原型的,其间也采取‘移花接木’和‘张冠李戴’的手法,无非是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一些罢了。”②这可以说是他的经验之谈。他在人物散文上的成功证明,加工提炼不但是允许的,有时甚至是必需的。

       一谈到“集中、概括和提炼”,“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就会让人想到“典型”和“典型化”。是的,典型和典型化并非小说、戏剧的专利,作为创作的基本原理,在人物创作中也同样适用。典型、典型化与真实性是一对孪生兄弟。从原则上说,典型的才是真实的,也才是美的。读者之所以认可工人作家阿累《一面》中鲁迅这个人物写得美,是因为经过了几十年时间的检验,其“这就是活生生的鲁迅”的真实性依然无可置疑;人们之所以赞赏鲁迅的《藤野先生》和朱自清的《背影》的人物的逼真与生动,是因为他们写出了一个爱心殷殷的老师和父亲的典型,之所以肯定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人物故事真实可信,是因为它集中而概括地写出了一代战士的典型形象……基于真实、典型的原则,我们有理由反对人物散文题材的“泛化”——不管张三李四,检起来就写,是没有多少意义的。没有典型的内涵的人物,反映不了生活的本质,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美。但反过来,又并不是只能写英雄,写“大人物”。从活跃在社会生活中的“小人物”身上,也常常能够发见某些闪光的、美的东西,只要加以发掘和提炼,也完全可以写出具有某些美的好散文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