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美学思想都相当丰富,是整个人类美学思想宝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美学思想是东方美学思想最主要的代表,其研究之于世界美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对中国美学史的研究相当薄弱。本世纪初至70年代末,仅有朱光潜、宗白华等为数甚少的学者对此做过努力。中国美学宝库的大门迟迟没有被完全打开。80年代初,我国掀起了建国以来的第二次美学大讨论,其中相当部分涉及到中国美学史。自此,不少学者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美学思想史的研究之中。十多年来,经过几代美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使中国美学思想走向世界,再现了辉煌。 研究中国美学史,首先必须掌握资料。1980年和1981年,当时中国美学史研究力量最强的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写了《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下册),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思想史史料中撷取最重要的美学资料,为研究者提供了宏观的研究线索,其重要意义迄今仍可感觉。与此同时,中国美学断代史的研究也拉开了序幕。1979年和1981年,中华书局连续推出施昌东的《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和《汉代美学思想述评》两部著作,对两汉以前的美学思想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开学术界大规模研究中国美学史之先。1980年6月,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召开,会上专门讨论了中国美学史的研究问题。著名文艺家周扬作了重要报告,其中令人注意地提到要尽快编写中国美学史,整理几千年来中国的美学遗产。学术界深受鼓舞。1981年3月,文物出版社推出李泽厚的重要著作《美的历程》,这是一部广义美学史专著。该书对中国几十年来的重要审美现象作了一番巡视,从远古图腾一直考察到明清市民文艺和绘画、工艺的兴起,对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的发展作了宏观的概括性的分析和说明,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该书的出版对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重要观点(如儒道互补说等)为广大研究者所接受,为全面研究中国美学史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参照系。在此前后,宗白华在《文艺论丛》上刊载长文《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对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提出许多纲领性的意见。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各种刊物上,如聂振斌的《墨子“非乐”与审美》、韩林德的《孔子美学观浅探》、成立的《论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立体系》、刘晓波的《我国古典美学的表述方法》、李欣复的《中国美学范畴史述略》等。1984年,漓江出版社出版了栾勋撰写的《中国古代美学概观》,对先秦诸子、两汉魏晋及明清的美学思想做了概括性的研究,但该书空缺了相当重要的盛唐和两宋的美学思想。同年,林同华的《中国美学史论集》出版。该书收入了作者近20篇论文,其对某些问题的独特见解受到学术界的肯定。1984年、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分别出版了李泽厚、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第一卷、第二卷。该书由刘纲纪独立撰写,虽然只写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在绪论部分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作了相当高明的概括,即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认识与直觉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富于古代人道主义精神,以审美境界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此外该书还认为中国古代美学在表现形态上可以划分为儒家美学、道家美学、楚骚美学和禅宗美学四大思潮。近年来,刘纲纪又认为还应加上玄学美学、近代自然人性论美学,构成了六大美学思潮。这些提法极具真知灼见,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李、刘的《中国美学史》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认为是研究中国美学史最具水平的著作。目前,刘纲纪正在撰写该书的后四卷。另外,1985年叶朗出版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也是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的上乘之作,学术活动方面值得一提的是,1983年10月在无锡、1985年夏在扬州先后召开了两届中国美学史学术讨论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将研究工作推向了深入。 1985年后,中国美学史研究进入了一个全面开花、更加繁荣的时期。首先是敏泽的三卷本《中国美学思想史》。接着是曾祖荫的《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断代史的扛鼎之作《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聂振斌著)等。这个时期的研究是对前段时期研究的深化。该时期还发表了数量相当可观的研究论文,如姚文放的中国美学史系列论文,余秋雨的《关于东方美学》等等,使研究工作更加深入。在专题研究方面,有刘纲纪的《周易美学》、聂振斌的《王国维美学思想述评》、肖驰的《中国诗歌美学》,均堪称典范。 十多年来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成果相当引人注目。研究者对中国美学史范围内的诸如中国美学史的分期、研究方法、中国美学的特征、范畴体系等一系列问题,都试图给个说法。特别是老一辈美学家的艰苦努力,中、青年美学家的异军突起,都使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向更深更广的方向推进。然而这十多年来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关于中国美学从古典形态向近代形态转向等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还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再如,只注意狭义的研究方法,广义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还没有人能写出《审美风尚史》之类的著作。但可以坚信,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一定会更加繁荣,更加举世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