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感与人类其它情感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黄冈师专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 本文从人类的心理构成出发,把人类情感区分为功利感、道德感、理智感、宗教感和审美感;并打破传统的界定方法,独辟蹊径,从指向对象、所由产生和宣泄的心理渠道、内在特质、表现特征、正负两极等维度,对各类情感试作分析比较,认为审美感是其它各类情感的中和,是人的本质丰富性的激活。

       在心理学中,感情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相对薄弱的领域。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感情发生的生理机制、心理过程仍不甚了了,有的干脆把感情称作“一种黑暗的感觉”,有的论者则愤愤不平地把它比作“灰姑娘”,专供驱遣却不被重视。应该说,感情研究的落后状况主要由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所致,感情的发生兼容生理与心理、本能与习得、自然与社会诸因素,不像认识现象那样具有确切的物化(符号)形式和逻辑形式。

       笔者倾向于这样的看法,感情“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情绪和情感属于同一感情性心理活动的两个方面,情绪代表着感情活动的“过程”,情感是对感情性活动的“觉知”。①生物进化到哺乳动物就开始出现感情,它作为情绪而存在,高等动物已有“自我意识”的萌芽(爱德华·O·威尔逊),也就有了“情感”的明芽。人类的感情活动虽然有时只以情绪形式存在,但一般来说犹如一枚银币,情绪和情感是其不可分割的两面。

       尽管心理学界对人类的感情活动作了艰难的探索,但是现有的成果远远不能完满解释各种感情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从哲学角度进行感情分析是完全必要的,甚至可能为心理学家提供某些“重要的告诫性启示”(K·T·斯托曼)。

       感情就其本身而言,正如黑格尔曾经指出的,“纯粹是主观感动的一种空洞的形式”,“在这主观感动里面,具体的内容消逝了,就像跻在最抽象的圆里一样”。②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分析“宗教感情”时也表述了类似的看法,他写道:“如果我们同意把‘宗教感情’这一术语理解为在多种不同的场合由宗教对象所引起的多种感情……的集合名词的话,那我们认为该术语本身也许不包括从心理学角度看来具有特殊性质的那些因素。”③

       情绪只是机体的一种反应形式和人的心理的一种体验形式,本身并没有固定的具体性的内容,人们只是依据情绪表现把它划分为兴趣、愉快、惊奇、悲伤、厌恶、愤怒、羞愧、恐惧和轻蔑等,这种划分不能成为区分人类情感类型的基础。研究人类情感,首先必须考虑它们指向各别的领域,由此方能抓住各类情感的一般性质与特点,赋予其具体的内容规定。

       就人类活动的领域来看,我们可以把情感划分为功利感、理智感、道德感、宗教感和美感五种基本类型,它们与人类的心理构成的诸方面基本上是对应的:

      

       (图表中,情感的位置较为显豁,它处于感性领域,康德因之称为“内在的感觉”;它并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与认识平列;各个心理领域均能拨动情感之弦,但尤以功利、道德领域——审美是全身心的投注,没有独立领域——与情感的联系最为密切。)

       依据这个图表,我们可以从情感的指向性、所由产生和宣泄的渠道、内在特质、表现特征和正负两极等维度,对人类各基本情感类型进行“现象学的描述”。

       功利感。这是一种从人的感性需要出发,指向感性客体的情感,它一般以意欲占有的方式表现出来,其内在特质在于趋利避害,其表现特征为反应直捷、或即或离。由此形成正、负两极:肯定形式表现为欲占感,只要是能满足自己感性需要的东西,就想据为己有;其否定形式表现为恶拒感,凡是见到有威胁、有损害或不适于己的东西,都想排除它或逃避它。功利感异常丰富,七情皆具,其正负两极恰好体现“欲、恶之两端”。它主要基于人的生物本能而存在。“食、色,性也。”在这里,人的生理欲望几乎压倒一切,人“沉湎于肉体之中,局限于感官之内的快感,就使我们感到一种粗野和自私的色彩了”。④人的功利感也有社会性,食欲、性欲等已不同于动物的类似感情,后者的发生完全是基于本能,前者则含有观念因素;且金钱欲、权力欲也属于功利感,已具有较多的精神性品质,几乎为动物所没有(高等动物,如狒狒,只有权力欲的萌芽)。

       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进行智力活动时所伴随的情感体验,指向对象的抽象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理智与情感本来近于水火不容(人们有时也将道德评判包含在“理智”中,我们这里把它限定在认识方面),但人是一个活生生的感性存在物,即使在知性活跃时仍有某种情感相伴随。豪无疑问,比较其它诸类情感,理智感当然只能算是一种“低度”情感。墨子说得对:“平,知无欲恶也。”(《经上》)任何激情都不可能直接来自理智,人们追求真理的热情,遇到挫折的抑郁,获得成果的喜悦,都只能来自知性之外的志性领域或功利(感性)领域。譬如获得成功而狂欢,本身就是不理智的,因为就认识而言,任何成果都是相对真理,都只是人类认识长河的一滴;之所以狂欢,无非是由此看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抑或联想到它可能带来的功利价值。理智活动的极处是几乎没有情感,谢切诺夫曾经谈到“善于极高度集中思想的人们,对外界影响的迟钝性有时达到惊人的程度。例如:传说因酷嗜某种思想的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好像便不觉得冷,不觉得饿,甚至感觉不到剧烈的疼痛。”⑤一些普通心理学教科书把惊喜感、惊奇感等等单独归入理智感是值得商榷的:惊喜是一种情绪,功利活动、道德评价中都有它存在,而“艺术观照、宗教观照(无宁说二者的统一)乃至科学研究一般都起于惊奇感”。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