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含蓄美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内蒙古电大学刊: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摘要:极值就是美,文学的极值就是含蓄美。含蓄美的核心是“象外之象”和“味外之旨”,用有限去包孕无限,含而不露,隐而不显,给欣赏者留下空白,未定点,在接受过程中去想象和补充,使作品的主题意义逐渐地表现出来。

       关键词:含蓄美 极值 象外之象 味外之旨 未定点 想象

       含蓄,《辞海》上说是“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而含蓄美,我认为则是那种含而不露,隐而不显,用有限的形象去包孕无限的生活,以象总意,以实总虚,以少总多,以近总远,给欣赏者留下空白,未定点,“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即“象外之象”、“味外之旨”。

       在商品经济的世界里,任何事物都要用使用价值的尺度去衡量。商人力图用最少的资本换取最大的利润,军事家想用己方最少的损失,去造成敌方最大的伤亡,科学家也努力用最简洁的公式或定律去概括最大量、最丰富的自然现象,如量子学说、耗散结构论等,哲学家也用最经济的“阴阳”二字总括宇宙万物,当然,文学家也在追求巴尔扎克所说的:“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的境界。这就是商业的极至,军事的极至,科学的极至,哲学的极至和文学的极至,即“极值原理”。我认为极值就是美,文学的极值就是含蓄美。

       含蓄美的核心是“象外之象”和“味外之旨”。那么“象外之象”是什么意思呢?请看白石老人的水墨丹青《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个题目是作家老舍以清代诗人查初白的一句诗请齐老作画。于是画面上出现了三五成群的蝌蚪,沿着山涧汩汩而出的清泉溪水顺流游下。这眼前之象,是具体的、感性的,而“象外之象”便是画面形象之外的虚空,未定点,亦即未画出的青蛙和未写出的声音。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对“不完形”的刺激力和冲动力的理论,人们会更加强烈地去补充、去创造,即补充画面上见不到,知觉上可以感受到的东西,并和画面联系在一起,去创造完形。也就是从蝌蚪顺流而下的动势激起脑电波扩散活动,赋于蝌蚪以蛙声的想象。这种心理活动,便是格式塔的从不完整到完整的过渡空间,就是“象外之象”。

       孙联奎在《诗品臆说》中写道:“人画山水亭屋,未画山水主人,然知亭屋之中必有主人也。是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清代画家恽寿平强调“笔中之笔,墨外之墨”。认为“笔外之笔,另有一种灵气,氤氲纸上。”他还说“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古人之妙,在笔不到处”。这里的“环中”,“无笔墨处”,就是画面上的“空白”、“未定点”。它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象”的有机体。因为山水亭屋为实,山水主人为虚。实者为“象”,虚者为“象外”。即“象”是象外之象”的内涵,“象外之象”是“象”的外延。这就叫意在画外,画在意中,画外有画,意味无穷。也就是我们说的实中寓虚,虚中生实,此处大有虚胜于实,无胜于有的效果。

       再如诗歌“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这五言绝句所现之象不大,不过是白发宫女在破旧宫中闲坐交谈,可它却暗示出一个极大的“象”来。诗中“象”的古宫、老女却透露出了几十年的帝王兴衰,宫女命运多少繁华,多少凄楚的想象,却会被这寥落垂暮、孤寂暗淡之象所唤起。于是读比片言,便有超越时空的万象俱生。这就是象外之象。还有白居易的诗句:“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里“无声”是诗里的象,是琵琶女痛苦难言、无法尽述,但“有声”是“象之外象”,是根据眼前“象”的“不完形”去补充、创造的那种说不尽、摸不清、无法估量的无限愁情,无声啜泣、无尽言语的只可领悟、不可言出的妙境。

       再如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里的阿Q,他的“象”是个落后农民——“国民性”的典型。但他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却诱发了无穷的“象外之象”。它不仅使当时的读者从阿Q身上看到了自己,认为作品是在揭露自己的隐私,而且使几十年后今天的读者仍然从阿Q这面镜子里照见了自己,认为是自己的活写真。所以日本青年看过后,大Q、小Q绵延不绝,阿Q外传、续传连篇累牍,这就是“象外之象”。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也是这样。总之,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总是用有限的形象去包孕无限的生活,用暗示、象征、寓意等方式在简洁的形象中诱发出读者补充的丰富内容。通过作品中“象”的桥梁,过渡到未被描写的象外去,这就成了象外之象。“象外之象”是寓虚于实,寓无于有,虚实相彰,无中生有的产物,也是“境”的延展文学的极值。

       我们再来看看“味外之旨”。《玉阶怨》中写道:“玉阶生白露,夜久浸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这白色唤起了读者冷和潮的经验,产生了触觉。“夜久浸罗袜”却唤起了感情,感受到时间之长,伫立之久,思念之深。一个女性,娴淑文静,孤独久立,心情惆怅,跃然纸上,她在思索?等待?回忆?抑或憧憬?不得而知。但其孤独寂寞,应是确定无疑的。她在屋外久望不够,又转身入室,“却下水晶帘”。似欲就寝,又无睡意,还是在痴痴地望着。对月无言,思人不见,怨情暗转,似抽不尽的丝,缕缕不断。这时,由画面的景,想到景外之景,始见言外之意,才窥得白露、深夜、水晶帘,秋月等不是作者随意涂抹,而是有意衬托主人公幽怨孤独心情的匠意。只有透过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才能发现景中寓情,情寓景中,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才能体会出“味外之旨”。“味外之旨”是意的流转。意是以情为主导,由情向意流动。再如《诗人玉屑》一诗,由宫女谈玄宗的眼前之景(象)去想“象外之象”,于是就能透露出年华逝去的悲哀,兴衰莫测的慨叹,对往昔的怀恋和对现实的忧伤,进而又有深层次的思索:时光、功利、青春,历史乃至穷极人生的奥秘,天地最广博的大“道”,这就是“味外之旨”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