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二十年代前后,当玻尔等人因为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而一个接一个到斯德哥尔摩领奖的时候,却受到爱因斯坦等人的猛烈攻击。玻尔、海森堡等人对爱因斯坦进行了可以说是科学史上最顽强的抵抗。到了三十年代后期,大多数物理学家倾向于测不准关系,爱氏只好去责备量子力学理论的完备性,而玻尔则获得了物理学的伦勃朗称号。伦勃朗与玻尔都强调不确定性①。这不能不使人感到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都在向模糊论位移。 大约在一九八二年左右,中国出现了有关艺术的模糊性的探讨②,后来王世德、徐宏力诸先生都有论文面世③,特别是王明居先生《模糊艺术论》、《模糊美学》两部专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如夏之放先生在一九九三年《文艺研究》第三期上著文批评了其中某些观点。 首先夏之放先生否定了模糊理论自身的哲学意义。夏先生认为现代科学如模糊数学、耗散结构论、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等都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验证。因此似乎是模糊美学只要以唯物辩证法做为基础就可以了,“舍此之外再去寻找什么物理学的、化学的、数学的理论依据,是没有必要的。” 这里夏之放先生有两个常识性的错误,一是唯物辩证法是在大量的“物理学的、化学的、数学的理论依据”上产生的,没有这些理论依据,就没有唯物辩证法。而夏之放先生却让这个后来者取代了自然科学的几乎全部哲学意义,似乎人们研究模糊美学只要研究唯物辩证法就行了。 夏之放先生的第二个常识性错误在于,他一方面把实践做为理论的唯一基础和依据,但却又把唯物辩证法做为耗散结构论的理论依据。在一篇不长的文章之内就难以自圆其说。其实马列主义者早就说过,理论也是可以做思想的基础的。毛泽东就说过:“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可以产生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上可以产生精神分析的美学,在实用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可以产生实用主义美学,在存在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可以产生存在主义美学,在结构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可以产生结构主义美学,如此等等。那么为什么不能在模糊数学的基础上,在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在耗散结构论、在相对论的基础上产生模糊美学呢? 王明居先生在反驳这些观点时,他认为耗散结构论和模糊数学可以做为模糊美学的理论基础,这没有什么不对,未必一定要从唯物辩证法作为出发点。王明居先生还把耗散结构论、模糊数学的一些具体原理推演到模糊美学,这也没有什么不对,因为模糊数学、耗散结构论确实从最抽象的形式中说明了模糊理论的一些本质特征,可以做为模糊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但王先生似乎忽略了模糊数学的哲学意义,因为美学本身就是模糊性很浓厚的学科,没有必要亦步亦趋地向模糊数学学习,死搬硬套模糊数学的方法。 二 王明居先生没有注意到东方艺术比西方艺术、现代派艺术比古典艺术具有更大的模糊性,所以夏之放先生在文章中指出,王明居先生的模糊美学肯定了无限的宇宙的模糊美,可书中引用的例证大多为中外经典著作,同时关于典型性与模糊性的论述也在逻辑上产生了矛盾。我认为这说中了王先生的弱点。王先生在他的模糊美学研究中,至少对两点没有足够的重视:一是就整个世界的文学艺术而言,二十世纪,特别是二十世纪的现代派文学艺术比以前具有更大、更多、更加丰富多彩的模糊性;二是东方的文学艺术比西方的文学艺术具有本能的或自觉的模糊性。王明居先生忽视了第一点,所以夏先生说他是“前此已有的所谓传统美学著作和传统艺术作品,几乎包罗无遗地全都变成了论述和验证模糊美学的资料,这就势必造成论述逻辑上的严重错位。”王先生忽视了第二点,所以有时在典型性与模糊性之间先造成了对立。如果我们注意到东西方文艺观的差异,我们就会认识到做为西方艺术几乎是最重要的范畴的典型也是具有模糊性的。而做为东方艺术几乎是最重要的范畴的意境则具有更大的模糊性。 忽略了这两点,就使得王先生在他的两本著作中,对古典艺术和现代派艺术平均用力,那么这样一来,模糊美学与模糊数学、混沌学、耗散结构论、模糊思维以及现代派艺术之间的联系就似乎不存在了。同时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讲,西方现代派艺术之所以具有了更强的模糊性,与其向东方艺术中借鉴有关。而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突然变得清晰起来,与其主要是一味模仿吸收十九世纪以前的文学艺术有关。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冰心、沈从文、钱钟书、闻一多、徐志摩、艾青、臧克家、赵树理、郭小川、丁玲等人,如果说是他们吸收了外国文学的营养的话,那么大多是十九世纪以前的陈酿。所以,他们的作品极少具有现代派的模糊性,同时他们当中的不少人也非常可惜地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含蓄与意境。 在关于逻辑的错位这一问题上,王先生引用了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但无论是王先生还是夏先生,他们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应用,都并不是太得心应手。例如在宇宙学方面,在关于时空的有限与无限方面,他们的知识都限于十九世纪,甚至没有超出哥白尼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水平,好像马克思以后的爱因斯坦、德西特、弗里德曼、勒梅特、哈布尔、盖莫夫、彭各阿斯与威尔逊等人都没有存在过似的。 三 关于美学本来是不是模糊的问题,我认为夏先生的论点是基本上站得住脚的。也就是说,传统美学对模糊性的研究,与今天的美学对模糊性的研究,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差异。只不过是现在的模糊美学研究变得自觉了。抛开中国的传统美学不说,就拿西方美学来说,早在二千多年前,对于美的模糊性问题已经有所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