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就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各种方法与现代化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证。文中指出目前研究中国美学史的方法可归纳为四种:文艺思想与哲学思想渗透法,审美范畴、审美命题系列法,审美文化起源法与文艺思潮衔接法,审美文化与审美思想印证法。 在论述中国审美文化的特殊性时,作者指出感悟中国审美文化之形象时,往往产生言不尽意、言不逮意的矛盾,即文本与解构的矛盾。 本文认为中国美学的特殊价值在于系统性与体系性、系统性与感悟性、鉴赏式与品评式、人物性与个体性。 研究中国美学史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但是,中国本来没有现代西方美学的分析逻辑与方法意识,那时,也没有一部科学的中国美学史。要研究中国美学及其研究方法,就必须从西方美学史的研究方法中,探讨其历史发展的逻辑规律,并结合中国美学的历史实际,寻找出相应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西方美学史的研究方法 美国吉尔伯特、德国库恩在其合著的《美学史》开端,有这样一段话: “美学与其说产生于任何纯粹的悟性活动中,不如说产生于争辩的过程中。” 这段话的意思表明,研究西方美学史可以有两种方法,或者说,可以由此而建立两种方法论: 一种是研究西方人对于宇宙的美和艺术、技术的审美活动,或者说,西方人审美意识的起源,可以追叙到什么地方?由这种方法出发,他们把西方美学史的起源,追叙到基督教的《圣经》,以及希腊神话《伊丽亚特》和《奥德修纪》的史诗里。 吉尔伯特和库恩继续说,壮丽的希腊史诗,提供的不单是审美享受,它所产生的魅力,也不仅在于神妙的音乐性。它在古希腊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可以比之于基督教时代的《圣经》,而作为它的素材的神话,则开导和培育了民众的思想,神话和诗歌的这种结合,体现了一种古老而令人敬佩的人生观,以及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说明。 尽管现在还没有一部真正体现东、西方美学的科学美学思想史,但是,前苏联奥夫相尼柯夫的《美学思想史》,虽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他却已率先提出审美意识的发生以及《圣经》对于西方人美学观念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奥夫相尼柯夫指出,正如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所考证的那样,艺术审美活动和审美意识萌芽的出现,应上溯到更加古老的时代,即旧石器时代中期结束以前(所谓莫斯特Moustier时代)和整个旧石器时代的后期(即奥瑞纳Aurignac文化--公元前四万至三万五千年;梭鲁特Solutre文化--公元前三万五千年至二万五千年;马格德林Magdalena文化--公元前二万五千年至一万二千年)。 在谈到《圣经》时,奥夫相尼柯夫又指出,古代欧洲语言艺术的原著《圣经》具有重大意义,这部文献的创作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从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二世纪(这里指的是《旧约》)。美的观念在这里是以宗教神话的形式表现的。古代欧洲文化同埃及、苏美尔、巴比伦文化关系密切,因此,在欧洲人的审美观念中具有这些古代东方民族的影响和成分。 另一种研究美学史的方法论,就是英国鲍桑葵《美学史》(1892年)和意大利克罗齐《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历史》(1902年)以及我们上面提到的吉尔伯特、库恩夫妇的《美学史》(1936年)为代表的观点,那就是以希腊色诺芬尼和赫拉克利特的论辩性言论,作为美学思想的开端(起点)。 这两种方法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把美学思想史理解为从审美意识萌芽到美学理论的发展的历史。后者,则把美学思想史,仅仅理解为哲学思想诞生时起渗透于其中的关于艺术和美的性质的考察,以及后来发展成为美的形而上学的理论的历史,“即一种关于灵魂感应美的现象的学说,以及一种关于创造美的事物的过程的理论。”(吉尔伯特与库恩语) 二、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当我们考察或研究中国美学史的时候,同样可以发现这种方法论的分歧。 (1)文艺思想与哲学思想渗透法。这种研究中国美学思想的方法论,就如同吉尔伯特和库恩对于西方美学史的研究一样,突出强调美学思想在希腊哲学思辨观念对于宇宙论或宇宙结构理论、心理学、关于人类有目的性活动(Techne,即技术)的理论的渗透。因此,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从考察先秦音乐、诗与艺术、先秦哲学与先秦美学开始,强调从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这是随着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开始产生、发展,至孔子而形成儒家美学的时期。然后,又从战国前期到战国后期,分析了荀子、荀子学派及韩非的美学,《易传》、屈原、《吕氏春秋》的美学,其基本思想是属于儒家的,但也同时吸收了道家思想的若干因素,因此,他们认为,“儒道互补”这一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规律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最早表现。简单地说,中国美学思想产生于西周末年关于美与艺术的各种见解中,而又以儒家思想为最突出,并且还出现了儒道互补的思想规律。 (2)审美范畴、审美命题系列法。这种观点认为美学史所研究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美学理论,而不是埃斯库洛斯等人的文艺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强调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识,一方面比较分散地表现在这个时代的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一方面又比较集体中地表现在这个时代的若干美学理论著作中。因此,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的历史,表现为两个系列:一个是形象的系列,如陶器、青铜器、《诗经》、《楚辞》等;一个是范畴的系列,如“道”、“气”、“象”、“妙”等等。研究形象系列的,是各门艺术史,包括文学史。研究范畴系列的,是美学史。根据这一种方法论,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也即是哲学的发端,不是旧石器时代的中期,而是战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先秦时代。这个时期的美学家如老子、孔子、《易传》作者、庄子、荀子等都是大哲学家。他们的美学是他们的哲学体系的一部分。他们提出了“道”、“气”、“象”、“妙”等范畴和命题,为整个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还进而针对过去只重视儒家哲学和美学,而忽视道家哲学与美学的状况,明确强调,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