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古代文论;意境 一、意境范畴的含义与性质 意境概念现在用得很滥。这可以理解,因为在词语学意义上,凡“形象感人而又有一定意味和情调”的,都可以意境称之;但许多研究者也把作为美学范畴的意境和作为一般词语的意境相混,因而把它的含义无限扩大,似乎凡有感情有形象的作品都不出意境的范围,这样实际上等于把意境的美学特性给取消了。 意境范畴的词语构成,可以看作并列式:意与境;也可以看作偏正式:意之境。两种构词形式具有不同层次的意义:前者是从意境的构成层面讲的,后者才是从意境的性质层面讲的。一般对意境的论述,都忽略了这一区别,认为“情景交融”就是意境,这样就用意境的构成层面取代了意境的本质层面。 古今论意境的文献几乎可以车载斗量,当然其中各有各的价值,但真正抓住意境心理本质的,要数宗白华先生。他说:意境不是物理学上的,而是心中的。意境是“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是他们独辟的灵境”。“游心之所在”和“独辟的灵境”揭示了意境的真义。它表明:意境之“境”(按“境”字本义为疆域),不是人现实生存的疆域,而是人心灵生活的疆域。有人用“意境是……的世界”这种形式来给意境下定义,其实,意境中的“世”界非世界,其中的世(人间世),意义是打了引号的,指的是审美感动中心理所呈现的境界。宗白华先生用两则引文把这一点说得十分清楚: 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之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 恽南田《题洁庵图》说:“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将以尻轮神马,御泠风以游无穷……时俗龌龊,又何能知洁庵游心之所在哉!① 文中重点,都是笔者所加,通过这些重点,意境的主体心理世界的性质应该是很清楚了。 二、意境的超越性 “境”(疆域)是时空的延展存在,而意境恰恰是要泯没时空的延展存在,所以它必须把现实时空变为心理时空。心理时空就是超时空。意境的呈现是没有过程的,它是直觉,是突入核心,是瞬间的闪光(王国维《人间词话》:“夫境界之呈现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同时,它又是没有疆界的,是无边无界的领域,也就是《庄子·齐物论》所说的“振于无竟”、“寓诸无竟”(“竟”晋崔譔注本作“境”,竟、境为古今字。释德清:“无竟者,乃绝疆界之境”),是王昌龄所谓“心超诸境外”(《宿天竺寺》)。时间失去了延续性,空间失去了广延性,成为超时空,从而与“无”冥合。不粘滞胶执于实有,与无冥合,才能摒除现实的时空范围(作动词理解),体验到无限、无穷的意味。摒除时空范围,与无冥合,在现实界是做不到的,只有在心理世界中才能实现,所以它是人皈返自身、向主体升华的灿烂成果。正如宗白华所说:“艺术意境,是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② 1 情景相生的超越 中国美学的情景相生说,可溯源于《周礼》《礼记》提出的“兴”和“感物”说,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给予了有力论述,但说得最透彻的还是数宗白华: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替世界开辟了新境。③ 情景拥抱、交合,相互激发,构成一种旋转突进力量,一层推进另一层,层层推进,达到“最深”;但是最深并不是“到底”,最深前面还有“更深”。在现实时空中,最、底、极,就是一定范围的边界、顶端,不可能还有“前面”,还有“更”。在最之上加更,这种矛盾修辞恰恰是要中断现实时空,打开心理时空,从而达到无限、无穷。无限无穷就是庄子说的“无境”和王昌龄说的“超境”。所以宗白华看重情、景相生,但并不止于情、景二元论,而是紧接着就不避重复地回到“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的主体一元论。 2 “景外”、“象外”的超越 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对“境”、“意境”作为美学范畴与作为一般词语严格区分,而抛开它在语源学上的种种意义,透彻地指出:“意境说的精髓,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境生于象外’”。他认为:境不同于象,“象”是某种孤立的、有限的物象,而“境”则是大自然或人生的整幅图景。“境”不仅包括“象”,而且也包括象外的虚空。境不是一草一木一花一景,而是元气流动的造化自然。这里抓住了──“意境”这个范畴所以不同于“意象”这个范畴,关键就在于“境”,可以说别具只眼。从这个关键出发,说得更清楚些,一物一象,万物万象,象尽于物,止于物;而境因物却不受物的限制,可以在有限中包涵无限,在一象中包涵大全,在尺幅中包涵宇宙乾坤,就象布菜克所说的:“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限放在你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中收藏。”④这样的“境”,泯没了时空界限,也只有在心理世界中或经由心理世界才能做到。因为“景外”、“象外”不是别的,恰恰就是人借助自己的精种超越有限的物质世界,而达到无限的人的精神自身的世界。 三、意境的终极价值依托 我们说,意境不是现实物质世界的境域,而是精神、心理世界的境域。物质世界的境域是客观实在的,而精神、心理世界的境域是“虚构”的,是瞬间生成的,是要主体自己建立的──而这就不能没有根,不能没有依托。根和依托就是:必须有一种终极价值作为归宿之地。在“虚境”中,有了这块“地”,境才有“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