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以来,中国的技术美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纵的来看,填补了以往国内这方面研究的空白,而且研究的数量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应用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与文艺美学并驾齐驱。横向而言,国外工业美学、技术美学研究的兴盛期主要在本世纪初到六七十年代,80年代以后反到比较冷清和低落,而我国则正方兴未艾,并且,理论探索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许多新问题,逐步形成着中国技术美学研究特色。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国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高涨,及美学寻求新的增长点等诸因素不无关联。 尽管我国技术美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种种情况表明,我们还不能说这种研究已臻于尽善尽美,仍有许多问题的研究尚待深化,有许多新课题尚待开拓。这将是90年代或以后一个时期中国技术美学研究的重要任务。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技术美学基本理论的拓展和深化 我国技术美学研究在借鉴、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当代技术美学理论内容和体系。技术美学要想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必须建构自己独有的概念、范畴体系,揭示自身研究领域的审美规律。而技术美,功能美,形式美,产品实用、认知、审美功能的关系,结构、形式与功能的关系等等都成为技术美学本体论的重要内容。这些技术美学中具有一般意义的问题,是解决其它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技术美的本质则是其中的核心问题。 美的本质即美是什么的问题是传统美学一直重点追索的古老问题,到了现代已渐渐放弃对它的苦苦追寻。技术美这个以往美学未曾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成了现代技术美学重要而崭新的课题。技术美作为一种日益突出的新的审美形态,它的本质是什么,它与其它审美形态的区别何在,等等,都要给予理论上的界定和说明。只有认识和解决这些技术美学基本问题,才能更好地解释物质文化领域许多复杂的审美现象。并且,对于具体审美设计活动也具有理论的指导意义。 目前国内一般都认为,技术美是技术美学的最高范畴,它是技术活动和产品所表现的审美价值,是一种综合性的美。从构成上看,技术美的主要内容是功能美,也包括形式美和艺术美的因素。 国内近些年对技术美以及功能美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但在许多方面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 关于技术美的本质,值得介绍的是李泽厚的观点。他认为,“前进的社会目的性成了对象合规律(如桥造得巧、飞机有气势)的形式,也就是说,善成了真的形式,人们直接看到的是善合目的性。飞机、大桥是为人服务的,但它所以能建成,却又是符合规律性的,这就是技术美的本质。”(《技术美学与工业设计》丛刊1第9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这一观点相对于日本美学家竹内敏雄的“合目的的功能的力动表现”观点无疑是一提高,是李泽厚实践论美学观的应用和扩展,对于国内的技术美学研究颇有启发。然而,这一观点还只是一高度抽象化的观点,还不能显示出技术美本质的特殊内涵,没有体现美的本质与技术美本质的区别。 功能美是又一众说纷纭的难题。这一概念也是首次由竹内敏雄明确提出。由于功能美将实用、功效与美相关联,似乎直接与审美无功利性相矛盾,因而常常增加了人们认识上的困难。实际上功能美也是超功利性的。 目前国内研究者对功能美意见不一。有的沿用竹内敏雄关于技术美的观点即“合目的的功能力动表现”解释功能美,而缺乏新的内涵。还有的同志认为功能美是实用、经济、美观的和谐统一,是三位一体的整体美。然而,人们不禁要问,在所谓既实用、经济又美观中,美观包括产品的内容(即功能)美价值吗?如果包括岂不是用自身说明自身?如果不包括,那就指的是形式上的美观,如此,“三位一体”不就是实用、经济与形式外观美的“有机统一”吗?显然,这一观点缺乏思维的严谨和理论的说服力,没有指出功能美的真正的内容。关于功能美还有一种比较广泛而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功能美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人所创造的产品实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人从自己的对象化产品看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感到了一种自由,充分体现了这种自由的产品就具有了功能美。显然,这一结论与美的本质及上面所提到的技术美本质是完全同一的,这些观点都只是高度抽象性的结论。用此说明最一般的美的本质无可非议,然而在技术美学中如此界定技术美和功能美则显得不够准确,过于简单化,而没能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尚未说清技术美与功能美的独特内涵及与美的本质的层次关系。当然,美的本质界定作为一种最高的概括,它囊括技术美和功能美,它们具有一致之处。但作为独立学科的技术美学研究应该揭示出自己核心范畴的独特内涵。这些都成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问题。 技术美学基本问题研究上不同意见的存在并不奇怪。柏拉图就曾慨叹美是难的。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技术美学研究的深入,对技术美、功能美等问题的解决将不断接近完善。 技术美学基本理论研究不仅要解决技术美本体论问题,也要开展对物质文化、技术产品的美感或审美经验、审美意识研究。目前国内这方面研究比较薄弱。 技术美学解决人与物质文化的审美关系,必然面临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产品美)的相互作用问题,这是一种新型的主客体审美关系。人们对技术产品的审美经验既与艺术审美心理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只有揭示出这种审美经验上的特点,才能更深入地寻找到技术美学内在、独特的规律。笔者以为,至少有如下一些问题值得探讨、研究。 1.技术品审美经验中知觉与行为的合一。艺术美感是静观发生的,它不需要欣赏者行为的参与,基本上是一种知觉心理过程。而产品深层美感的发生则是心理行为交叉进行的过程。正如杜夫海纳指出的,“美是在一种与对象有时是更为智力性的、有时是更加肉体性的接触中,给我们显示的。就是在这样的经验之中,技术对象才能为我们审美化。”(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第21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有如人们既攀登又观赏高山时,才能最好地与高山交流。当然,技术对象的形式美、装饰性的艺术美亦可在知觉静观中完成,而对技术对象的功能美的深层体验则需要知觉与动觉的配合、感知与使用的统一。使用、操作等行为能强化或消解人们对产品的审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