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整个美学至少包括这样两个方面:其一是美的哲学;其二是审美心理学。康德美学的研究者多半只注意前一方面的论述和研究,而对后一方面的研究不够重视,甚至被忽略了。实际上,康德的美学也是充满矛盾却很富独创性的审美心理学。 本文试图从审美心理的共时性结构和历时性结构两个特定视角来考察和研究康德的审美心理结构理论。所谓审美心理的共时性结构,是指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主体美感体验的各种心理要素协调运作所呈现的审美心理形态。所谓审美心理的历时性结构,是从审美心理结构的历史性生成、展开、发展和转换的本体论角度讲的。从这个特定角度看,康德美学中具有非常深刻且不为以往研究者所注意的丰富的审美心理学内容。 《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为何落在审美判断力和目的判断力上?或者说,审美判断和目的判断为何成了《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中介和桥梁?为何这个桥梁不仅是美的哲学,而且也是审美心理学?弄清这个问题是探讨康德审美心理结构理论的重要前提。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探讨了感觉界的自然概念领域,《实践理性批判》探究了超感觉界的自由概念领域。前一领域的先验法是悟性,涉及的是感觉现象界;后一领域的先验法则是理性,涉及的是人的自由。这两大领域之间尽管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但它们又毕竟都存在于同一主体内。所以,在康德看来,通过对主体内在方面的探讨及其主观先验法则的确立,可望把相互分隔的两大领域连接起来。正是这种心理方面的要素及其主观先验法则构成了使两大批判联结起来的最内在的根基。康德说:“我们就必须有一个作为自然界基础的超感觉界和在实践方面的包含于自由概念的那些东西的统一根基。虽然我们对于根基的概念既非理论地,也非实践地得到认识的,它自己没有独特的领域,但它仍使按照这一方面原理的思想方式和按照那一方面原理的思想方式的过渡成为可能。”①在康德这里,使这种过渡成为可能的最重要的就是寻找一种根基,这种根基实际上就是他称之为“中介分子”的判断力的最内在的东西,正是这种根基成了判断力这个“中介分子”得到连接两大批判的可能性及其各方面得以实现的原理和保证。这种根基在康德这里既不是通过理论的思想方式也不是通过实践的思想方式得到的。换句话说,就是既不是依照悟性先验立法,也不是依照理性先验立法。这明显地有别于大陆理性美学和英国经验美学,表明康德试图寻找一种新的美学思考方式。这样,统一存在于主体内的两大领域的作为先验立法的根基就必然落实在主体的心理方面,实际上这种根基也就是人类的心理基础。只有在人类的心理结构中才能找到这种既不是依理论的也不是依实践的思想方式的根基。所以,判断力批判虽然不具有自己的立法,但仍具有自己的独特的先验原理,以保证审美之实现成为可能。从康德的有关论述可知,这个独特的先验原理毫无疑问地就是康德假定的并作为审美之可能实现的且衔接自然概念领域和自由概念领域之主观先验共通感。因此,第一,从康德的批判哲学的体系看,《判断力批判》实际上是从审美主体和审美心理方面来沟通两大批判的。正如E·哈特曼所说:“康德美学是审美的主体主义,其心理学上和体系上的最终根基是他的认识论上的主体主义。”②第二,按照美学问题的解决方式看,使判断力在悟性和理性之间,情感(快感或不快感)在认识和理性活动中起中介作用,审美活动在自然的感性界和超感觉的理性自由界起中介作用,情感活动和审美活动便成了沟通两大领域的桥梁。所以,第一,康德要解决的美学问题的范围限定在审美主体内。第二,必须探讨和考察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要素,阐明其特征之所在。第三,康德寻找使这种活动之可能实现的最后根基和保证,从而设定一种先验共通感,即未被探明的却可以成为审美法则的历时性先在结构。 从以上所论可知,康德美学不仅是审美哲学,而且也是审美心理学。康德审美心理结构理论的新颖性和独特性,正是康德美学不同于大陆理性派美学与英国经验派美学观念的原因之所在,企图从审美主体的内在心理结构出发,而不是从理性派的理性和经验派的感觉出发去对审美做出规定。因此,朱光潜先生的“康德的独创性在于把过去一些零散的甚至互相矛盾的观点综合成为一个整体,纳在一套完整的哲学系统里面去”的结论是相当不准确的。 从本文的论述角度看,康德的审美心理结构理论确实探讨了审美心理的共时性结构和历时性结构问题。同时,也只有从这个角度去看康德的审美心理结构理论,才能更见其独创性和完整性。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从康德的审美四契机中看出来。康德提出的审美四契机为: 第一个契机: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种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 第二个契机: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 第三个契机:美是一个对象的合目的性形式,在它不具有一个目的表象而在对象身上被知觉时。 第四个契机: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愉快的表象。 对于这四个审美契机,美学界做过多种或多方面的分析和阐述。但是,很少有人把握和揭示了这四个审美契机的审美心理方面的深层结构和内涵。事实上,从这四个审美契机以及康德的有关论述可以发现,这里面隐含着审美心理的两个方面的结构:即审美心理的共时性结构和历时性结构。第一和第三个契机主要是对审美心理的共时性结构的规定。第一个契机是以情感(快感或不快感)为中心对审美心理要素的分析。在这里,康德涉及了审美心理中的诸如情感、想象力、理解、情绪等多维因素。第三个契机,康德以对象的合目的性形式的知觉为中心论及了审美体验中美感心理的诸多因素,力图把主体的体验中的心理结构与对象的合目的性形式统一起来。就此而言,康德在第一、三两个契机中主要讲的是对审美心理的共时性结构的规定。但是,尽管康德在这方面多有论述,在《判断力批判》中也与在前两大批判的探讨一样,他最主要地是寻找一种先验立法,寻找一种审美之可能实现即共时性美感结构之可能呈现的最后保证和根基。很明显,在审美四契机的第二、第四契机中,康德做出了他的规定。第二个契机“美是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表象”表明康德要寻找出一种普遍恒定的审美心理标准,要使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同一对象的欣赏虽人各不同,却又不凭借任何理性的概念规定而达到审美认识的一致性。第四个契机“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这个规定,依照康德对这个契机的论述,这句话可仍表述为“美是不依赖概念而依赖共通感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共通感在康德的审美心理结构理论中是至关重要的概念。这种共通感作为审美之可能实现的主观先验共通感构成了审美心理结构的历时性结构。尽管这种结构在康德的美学中没有被探明而只是作为一种假定的先验性存在,但它在康德的审美心理结构理论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占有关键性的地位。把这四个契机综合起来看,第三个契机又是其他契机的升华,它通过知觉的感性完整作用统一审美心理的共时性结构和历时性结构。从而可以说,康德的审美心理结构理论是相当完整的。至于康德对审美心理结构的这两个方面的探讨结果如何,只有待我们对康德审美心理结构理论做出进一步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才能做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