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审美人格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求索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人格”的概念

       关于“人格”,《辞海》增补本是这样解释的:

       (一)心理学上有两种不同的涵义:(1)个人所独有的、不同于别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即“个性”。(2)各个个人之不同于任何其他动物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即人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特征。现代心理学表明:人的机体是由一些特殊的结构所构成的整体,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包括一些有组织的结构,因而人格就是个人这个有机结构同他的环境特别是他的社会环境之间各种关系的反映的总和。(二)伦理学上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三)法律上指人能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

       看来,这个解释很难令人满意。不管是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在理论意义上,“人格”的含义远较上述解释丰富。

       在西语中,“人格”一词是用Character来表示的。其基本意义是“性格”。性格明显地具有个体特色,通常称“个性”。“个性”虽然也有好有坏,但一般来说,无须更多评说,因为它更多来自先天气质。而我们通常谈的人格绝不只是先天气质,它更大程度上是后天修练的产物,美国国立人格实验室将人格定义为一个包含有七种物质的组合,即道德稳定性、自我力量、超我力量、生活目的、自觉性、友谊以及无敌视与欺诈等。这种概括比较好,但似乎还有些缺点,因为这七种特质相互间有很大的迭合性,况且人格特质似乎也不只这七种。缺乏科学概括的简单枚举是永远无法穷尽事物的现象,也无法准确地揭示事物的实质的。

       笔者认为,要能比较准确地揭示“人格”这一概念的本质性的含义,不可不对这一概念做一些比较深入的辩析。

       人格与人性、人品概念近似,但有所区别。人格无疑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但人格绝不等同于人性,人性是指人的普遍性,它的对立面是兽性。人格显然是特殊的人性,是这人与那人或这群人与那群人显著的精神区别。人品主要是指人的品质,是个纯粹的道德范畴,而人格则似乎比它的内含要宽泛,它无疑包括人品但不只是指人品。

       据我看来,人格,从哲学意义上来看,是指人,而且一般来说是指单个人精神质量品级的定位。这里说的“质量”,即为“价值”。人格作为价值,是指人对自身存在的地位、意义、作用、包括权利与责任的认识、评估。

       虽然,“人格”也用来对他人的评判,但在更多情况下,它表现为评判者的自身价值的评估。人们总是对自身人格的修养、自身人格的尊重看得十分重要。可以说,人格是人的一种可贵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高级形态。自我意识的本质特点是对个体存在意义的清醒自觉。它的前提是将个体与他体区别开来,不过,自我意识又绝不只是对个体自我的孤立的认识,因为个体自我的价值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而体现出来的,离开这种关系,个体自我就谈不上什么意义,自然也无价值可言。黑格尔说很得很深刻:“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获得它的满足。”①(引文重点原有)“这里的问题是一个自我意识对一个自我意识。这样一来,它才是真实的自我意识;因为在这里自我意识才第一次成为它自己和它的对方的统一”。②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人格十分看重,有些人甚至将人格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儒家历来强调人格的不可屈辱性,所谓“士人不可不弘毅”、“士可杀而不可辱”等等。可见,人格是一种相当自觉的自我意识。

       作为自我意识高级形态的人格内含是丰富的,其主要构成是智能、品德和审美。

       智能包括智慧与知识两个方面。它虽是人格的基础层面。但并不是人格的主体,人格的主体部分还是品德,具体来说是善恶意识。

       品德作为人格的主体部分最有光彩的表现是气节。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精神”主要指气节。中国的传统儒教是最为推崇气节的。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层,此之谓大丈夫”。气节当然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表现在对待国家民族利益的态度,尤其是在国家民族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国家民族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刻,真可谓“时穷节乃见”。中国历史有关这样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

       人格结构除智能、品德这两个主要部分外还有一个重要部分为审美。审美通常被人们等同于艺术修养,其实它的内涵远比艺术修养丰富、深刻,它涉及人对生活的基本态度问题、生活方式问题。关于审美,我们在下面两节还会展开论述,不赘。

       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与保障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我尊重他人的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的需要,它属于发展的需要。而在自我实现需要里列在最高地位的则是真善美的需要。换句话说,人们的最高追求则是建构一个融真善美于一体的健全人格。

       在人格三要素中,善是中心,真是基础,美则是善的升华。

      

       二、审美作为人格建构的内含与中介

       审美是人的高层次的需要。欣赏美、热爱美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创造是人的社会本性之一。在人的心理文化结构中,审美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人的心理文化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审美的心理领域主要是情感。说到情感,人们也许就不会忽视它的重要性了。马克思曾经这样高度评价情感在人性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③人的行为既受理智的控制,也受情感的支配。情感作为人的原动力之一在某些情况下其力量不在理智之下,而且有时它还能冲破理智的束缚,而成为人的行为的最高主宰。孔子就曾感叹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为何“好德”不如“好色”呢?除了“色”具有感官的诱惑力外,还在于“色”比之“德更能感动人的情感。孔子虽然注重理,但亦重视情。他深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知之”,理智态度也;“好之”与“乐之”则均为情感的态度,只是“好之”的情感的强度不如“乐之”,“乐之”是情感态度的高级层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