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尽管中西美学仍然处于由碰撞走向融通的过渡阶段,但是其基本走向已经日渐清晰,我们有可能对在现代化、西化与本土化的复杂纠葛中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加以总结。由于近现代东西方美学相遇,使美学从诞生于西方的一门地域性学科,向着普适性的方向发展,逐渐成为超越东西各自地域局限的国际性学科,用西方学者的话来说,这是美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①东方是一个复杂的政治、地理和文化概念,中国不能简单等同于东方,但是中国毕竟是有着悠久历史和广袤地域的东方大国,又是正在迅速崛起的后发展国家,中国美学的西化历程既具有中国自身的特殊性,又在非西方的后发展国家中具有某种典范性。中国美学的跨文化研究实践中,包含了中国美学对于世界美学的重要贡献。近些年来对中国美学西化的责难之声不断,否定中国近百年美学历史,试图为中国美学发展另绘蓝图,这是一种选择,但未必是好的选择。承认实践先于理论并优于理论,探索中国美学由混杂走向融通的西化历程的运作机制,努力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以推动新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在笔者看来,这是更为可取的选择。 本土传统的重新激活 如果说,在中国古代社会,印度文化在并不具备强势话语的背景下进入中国,中国美学领域出现了受因明逻辑影响的《文心雕龙》,受佛教影响的《沧浪诗话》,产生了“以禅喻诗”和“别才别趣”等美学观;那么,西方美学挟强势文化背景进入中国之后,中国美学西化无法避免,并因面临西化挑战而激活本土传统的某些方向和侧面,这是历史赋予的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美学西化,首先是中国美学在中国本土范围内的西化,这是中国美学西化的主流。这种西化在三个层面进行,首先是学术体制的西化,这对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中国古代有美学思想而没有美学学科,中国现代美学先行者赴西方学习,首先感受到的是西方学术体制对美学学科的支撑,从而援引西方学术体制,在中国建立了美学学科,并形成了美学理论、西方美学史、中国美学史等主干分支学科,中国美学工作者从此术业有专攻,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有了致力美学研究的栖身之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当代美学的发展,造就了中国美学研究的繁荣局面,并在世界美学格局中据有了一席之地。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相关部门对于中国美学国际化的积极推动,中国美学工作者事实上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美学研究中的一支活跃力量,在各种重要的国际学术活动和学术机构中,都能见到中国学者的身影。这个层面的西化国内学界通常不持异议。 中国美学西化的第二个层面,是学术话语尤其是概念范畴的西化。由于西方美学在美学学科的创建和发展中扮演了先行者的示范作用,中国学者仿效西方美学而建立中国美学学科,其核心的理论命题、概念范畴均来自西方美学,即使是中国传统的美学概念,也往往采用西方美学术语来加以阐释。当我们建立中国现当代美学理论的时候,因为西方美学话语并非个别孤立的概念,而是完整自足的一整套话语体系,中国古代美学的一系列概念范畴难以直接进入其理论体系之中,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概念范畴大多退出了历史舞台。尽管国内有的美学教科书强行将“意境”、“意象”等个别中国传统美学概念塞入其中,但因不是这个话语体系逻辑推演的结果,显得勉强而生硬。这给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连续性以极大的震荡。国内学界对这个层面的西化抨击最为激烈,一些学者据此认为中国古代美学与现当代美学之间发生了断裂,中国现当代美学已丧失其民族性格。 真理是具体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在除了中国美学史研究领域外,中国古代美学的许多概念范畴,在美学理论与艺术批评中已经很少或不再出现,这是事实。但是这里至少存在着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情况是,为了适应在西方美学话语支配下的中国现当代美学理论,一些中西美学相通或相近的核心命题,中国传统美学概念在提法上作了某些修改,但其基本内涵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美学历史发展连续性还是很清楚的。从孔子的“诗可以怨”,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到鲁迅认为文艺“是匕首和投枪”,再到毛泽东强调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第一”,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提法不同,内容有异,但是强调文艺的现实政治作用的内在思路还是一以贯之。在当今国内各种美学和艺术理论教科书关于文艺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的阐述中,我们很容易辨别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等传统美学思想的浓重投影。认为中国现当代美学已经全盘西化,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已经进入博物馆,这种看法贬低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生命力,也并不符合事实本身。 另一种情况是,中国美学自身需要与时俱进。不能指望中国古代先贤创造的概念范畴数百年乃至千年之后,还足以一劳永逸地充分满足我们的需要。任何一种传统,如果它是有生命力的,就必然处于不断的创造性发展之中,中国美学也是如此。从中国古代诗文处于正宗,到中国现代小说戏剧占据主流,到当今中国影视文艺和消费主义风靡大众,“风骨”、“神韵”、“意境”等概念范畴已难居中国美学主流,我们需要建立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概念范畴系统。由于全球艺术与文化的互动性日趋增强,共同面临的问题日益增多,援引西方美学的既有概念范畴如“环境美学”、“身体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来阐述中国当下的文艺生活与审美文化是必然的选择。事实上,来自西方的美学概念范畴,并非像某些论者所说的那样妨碍或是危害了中国美学的发展,相反,它们刺激着中国美学工作者探索新现象、解决新问题,努力建构与时俱进的概念范畴和话语体系。正是得益于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美学资源,李泽厚等人建立了实践派美学等属于中国当代而不是古代的美学流派,并逐渐为国际美学界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