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美学是什么?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望衡(1944-),男,湖南邵阳人,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与环境美学,湖北 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环境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环境就其本义来说,是人的家园。环境美学的主题是以“居住”为基础的生活,有宜居、利居和乐居三个层次。由于环境的主题是生活,因此“在生活中审美”是环境审美的主要方式。环境美学视界的自然美具有亲人性,可分为本然的自然(动物——原始)、可然性的自然(人——文明)、应然性的自然(神性——生态)三个层面。为“自然复魅”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使命。环境美学视域中的城市化问题一方面是城市解构或者瘦身,另一方面是将自然“请进”城市。环境建设要追求功能与审美的统一,将工程做成景观。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4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4)01-0101-03

      环境美学是美学的分支学科。相对于美学来说,它虽然可以称为应用性学科,但毕竟是理论的。相对于园林、建筑、城市规划、公共艺术等学科,环境美学是它们的形而上学。

      真正称得上环境美学研究的学术著作产生于上个世纪末,主要有美国学者阿诺德·柏林特的《环境美学》、芬兰学者约·瑟帕玛的《环境之美》和加拿大学者艾伦·卡尔松的《美学与环境——关于自然、艺术和建筑的欣赏》等。虽然各位学者均建立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但并没有建立起环境美学的体系。因此,关于环境美学,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弄明白。

      一、环境美学的基本问题

      环境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自然对于人具有两种意义:一是资源,二是家园。资源是掠夺对象,家园是保护建设的对象。环境就其本质来说,是人的家园。人的生存与发展,既需要资源,也需要家园,二者均在自然之中,共存共处。

      适合于人需要的资源,在地球上是有限的。同样,适合人生存的家园也是有限的。目前适合人生存的自然界只是地球,地球是人类唯一共同的家园。

      人对自然的过度掠取,竭泽而渔,会导致自然的不正常改变,以致危及家园。地球上的情况现在就是这样。

      人既需要资源,也需要家园,这就需要一个调节,在调节不了的情况下,就需要有一个权衡:是要绿水青山,还是要金山银山?最好的回答是:保住绿水青山,谋建金山银山。“谋”指科学。

      由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派生出生态与文明的关系问题。从本质上说,文明从破坏生态开始,具体来说,从掠夺自然资源开始。

      工业社会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对自然资源掠夺的规模空前扩大,地球上原有的生态链破坏了。这种生态链的破坏,给人的生存带来危机。我们称之为生态危机。其实,自然无所谓危机,危机是对人而言的。

      在人与自然、文明与生态矛盾的背景下,以自然为本,显然是行不通的。老子说“道法自然”,似是以自然为本,其实还是以人为本,“法自然”的目的,不是让人灭绝,而是让人更好的生存。

      以生态为本,也不行!以生态为本,人就要毁掉自己建立的文明,回到丛林中去,过茹毛饮血的生活。

      可见,不论在哪种情况下,人只能以人为本。

      须特别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这“本”指的是人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而不是所有的利益。

      在生态与文明矛盾激烈的情况下,人的办法只能有二:一是文明适当退让,牺牲人的某些非根本性的利益;二是文明与生态共生。“共生”在这里的意思既是文明的,又是生态的,文明与生态双赢。

      两种办法,无疑这后一种是最好的,生态文明指的就是这样一种文明。

      二、环境美学的主题

      环境是我们的家园。家园的意义有二:一是生命之本,二是居住之所。

      生命之本,是从哲学意义上说的,指的是人的生命之源、发展之力。居住之所,是从生活意义上说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只有定居下来后,才有真正的发展,或者说比较大的发展。

      农业对人最大的意义,是让人定居。定居才有家园的概念。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农业是环境美学之源。

      就生命之本这一哲学意义而言,环境的概念涵盖了资源;就居住之所这一生活意义而言,环境的概念又不涵盖资源。

      环境的概念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其基础是物质的。

      在居住的意义上,环境可分为宜居、利居和乐居三个层面:宜居,是就生存的可能性即自然环境而言,重在生态;就社会环境而言,重在人际关系的良性有序。利居,是就利益的发展性而言。乐居,是就生活的品位和质量而言。

      乐居之乐,不是一般的快乐,也不是指娱乐,而是指幸福。幸福不是幸福感,而是兼顾物质与精神,而且物质处在基础层面。概言之,乐居有四个看重:第一,看重文化生活;第二,注重精神享受;第三,看重个人自由;第四,注重审美品位。

      宜居是乐居的基础,利居是乐居的必要条件。但是,乐居与宜居、利居不存在正比例的关系,不是说越宜居的城市越乐居,或者说越利居的城市越乐居。乐居有自身的相对独立的标准。不是宜居和利居发展到极致就可以自然达到的。

      宜居、利居、乐居均是就环境的生活意义而言的,因此,生活是环境美学的主题。

      三、环境美学的审美

      人们通常是以康德的无利害关系和自由作为审美的特质。康德确实说过“美的欣赏的愉快是唯一无利害关系的和自由的愉快”[1](P154)。

      “无利害关系”是一种哲学性的表述,其实质是精神上的自由创造。

      康德虽然为美做了这样一个哲学性的定性,但回到现实界,他发现,无利害关系的美很少,大量的美是有利害关系的,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康德“也认识到这种独立性、超然性和纯粹性毕竟是假想的,或则说,为分析方便而设立的”[2](P419),于是,他将美分成两种:一种是纯粹美,另一种为依存美。

      环境美无疑是有利害关系的,属于依存美。这是它与艺术美、自然美的最大区别。

      环境美的审美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可称之为赏,类于欣赏艺术美和自然美。另一种可称之为居,这种审美当然也有赏,但根本的是居——生活。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感受到环境的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