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13)06-0087-11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已经跨过了60个年头。尽管这在时间跨度上并不算长,与5000年的古代相比只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但是从社会变革的角度看,这60年却是中国社会真正发生沧海桑田般巨变的伟大时代。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地域、种族、人性和心理的各种因素和矛盾空前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这一时期的审美文化也在诸种因素的裹挟和自由人性的顽强表达中呈现出广泛、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说其广泛,是因为这种变化遍及大众审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到休闲娱乐的不同方式,再到衣食住行的细枝末节,甚至于体验和想象世界的方式,都表现出空前的丰富性和多元性。说其深刻,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审美文化正处于现代化转型之中,其生产方式、性质形态以及价值功能等都在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甚至后现代的嬗变,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大众在审美趣味、艺术观念和消费心理等层面的种种嬗变。说其复杂,是因为在这60年间审美文化总是自觉或被迫地介入到空前激烈的政治与经济、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生活与艺术、精神与物质、封闭与开放等一系列对立因素的冲突之中,其面貌、性质和身份往往变得无从辨认。尤其是“审美意识形态”、“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身体美学”、“文艺消费”、“文化霸权”、“审美权力”和“生活审美化”等新概念、新命题的提出,进一步表明审美文化与其他因素的缠绕已经从外部走向内部,其独立纯粹、超然物外的特性已经被消解于众语喧哗、权力交织的人间世。 当代审美文化的社会功能在当前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它不仅在微观上关系到个体审美的实现和私人权益的拓展,而且也在宏观上关系到民族身份的构造和国族形象的想象;它不仅已经参与到反对文化霸权、促进文化交流的事业中,而且也成为提升经济结构、助推政治民主的重要社会力量。当代审美文化正是借其在性质和功能上的种种变化与提升,成为当代学者关注现实社会、反思审美内涵、追思人生志趣和建构民族文化的重要文化镜像和事件。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大批思想活跃、关注现实并富有批判精神的中青年学者聚集在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周围,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有不少学养深厚的老年学者加入这一行列,为这一充满激情和活力的研究领域赋予了理性深度和多维视野。时至今日,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已有20余年的历史,涌现出大量颇富创见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大多经过了现代学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化与提升,因此无论是在内容的开拓,还是在方法的更新上,都实现了学术知识的有效积累,为美学研究打开了新向度。当然,既有的相关研究也存在许多亟需克服的问题,而这需要进一步探寻、拓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策略与途径。 一、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在内容上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首先是对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进行界定和阐发。这主要包括审美文化的内涵、审美文化研究的学科意义、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性质与功能、审美文化研究的范围与策略、审美文化与文化学、美学的关系等等。与此相关的著作有叶朗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聂振斌主编的《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姚文放的《审美文化学导论》、王德胜的《美学与文化论集》、林同华主编的《审美文化学》和易存国所著的《中国审美文化》等。相比较而言,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还主要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在各类期刊中展开,其中又以朱立元、姚文放、陈炎、陶东风、周均平、王德胜、肖鹰、张法、张晶、王一川、陈雪虎等人最为活跃。毫无疑问,对于此类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不仅可以为当代审美文化研究提供宽广的理论基础,而且可以为不同学者之间的交流对话提供坚实的理论平台。很显然,对于这些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把握不仅需要对正在发生着的当代审美文化现象有直接、深刻的体验把握,还需要有融会中西方美学理论并进行创造性提升的能力。从既有的成果来看,当代学者能普遍结合当代文化情境、立足美学发展前沿,积极深化审美文化的感性内涵,拓展审美文化的包容范围,强调审美文化的当代性,倡导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介入性、批判性和可操作性,极大地提升和强化了理论研究的现实针对性和知识有效性,为把握当代审美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对于有些概念和命题,学术界至今未达成共识。如对“审美文化”这一概念,有学者将其视为人类文化发展到现代的新形态,“审美文化是人类发展到现时代所出现的一种高级形式,或曰人类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把艺术与审美诸原则(超越性、娱乐性以及创造与欣赏相统一等)渗透到文化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①,而另有学者坚持认为“审美文化”尽管是一个现代概念,但它指涉的对象却并不限于现代,而是指向人类历史所有时代或时期的审美和艺术,审美文化也并非文化的全部,而只是文化的一个类别②;有学者依据审美文化的当代变迁,张扬审美文化的感性品质,并力图将“新感性”确定为当代审美文化的本质规定③,而另有学者依然坚守审美文化的理性内涵和超越品质,并将大众文化排除在审美文化之外④。再如,对于审美文化研究的学科属性,有人主张应该将其视为美学研究在当下的现代转型,具有学科重构的重要意义,而另一方则认为审美文化研究只是美学研究系统中一个面向具体审美经验的感性研究维度,还无法在整体上取代美学研究,“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不是执着于从‘学科建构’的意义上来理解当代审美文化研究,而是应该卸下那份沉重的学术包袱,直接肯定它所带来的那样一种直面现实、关怀现实、介入现实以求得美学的更大价值实现的立场和态度”⑤,如此等等。对于审美文化研究来说,存在种种分歧反倒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它不仅表征着这一研究领域在思想上的活跃、开放,同时还有利于将对问题的思考进一步引向深入,为探寻问题真相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