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审美“是一种独特的感觉”;其特性就是诉诸人的感觉,融进理性,怡悦心意,激发感情,提升精神;其实质是体现理想追求;其规律是欣赏要通过形象,集中注意力,超脱当下切身物质利害,既有移情体验又有间离超越,在愉快享受中得到熏陶和提高等等。其间可延伸发展和深入思索的内容,可以说是无限的。 美是什么?很难下定义。自古以来,有很多人下了很多定义,但都难令人满意,这可以说是美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人们对自己喜爱的形象感觉很美,就称之为“美”。他们所说的这“美”,实际上是自己的一种感觉。比如,人的身体皮肤感到痒,也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怎样的?要用概念、理论说明它的性质、状况是很难的,只能描述其大概,很难给它下定义。即使作了很多描述,试下了很多定义,对于没有这种感觉经验的人来说,也仍然很难明白。但有过这种真切感觉的人很容易明白。所以,要让人了解这种感觉,不用给他多加说明,也无需给他准确明晰的定义,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真切体验。 其它如痛、甜、咸、苦、辣也都是人的感觉,要说明这些感觉同样很难。作了种种描述也都无法让没有这种感觉经验的人明白。只有人亲身感受体验一下,就都明白了,这是唯一真切有效的办法。 人们说“美”,也是说一种感觉。正常的人,看到他认为美的事物都会喜欢,感觉舒服,都会说“美”,这个“美”是一种感觉,它与“美感”具有同一性。 有过审美体验的人,都很容易明白,但要用概念、理论去阐明这种美感是怎样的,有着怎样的性质特征,却是不容易的。有人试作了很多定义,对没有过这种体验经验的人来说,他仍然不容易明白。这种描述与试下的定义,也未必能准确真切地说明美的共性、性质与特征。 所以柏拉图说“美是难的”。现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对于不能说明白的应保持沉默。所以很多学者断言:审美要亲自实践,要感受体验,这比概念理论说明重要、简易、切实、有用,真能帮助人获得审美享受。 这也犹如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最好亲口去尝一尝。如果不尝,只听人讲这滋味的特征、定义,是没有用的。 这也犹如要知道痒的感觉是怎样的,只有亲自感受。 美学的提出者鲍姆嘉通所谓的“埃斯特惕卡”(Aesthetica),原意就是感觉学,感性学,审美学,要研究人审美活动的特征与规律,重要的是研究人感到美的感觉与体验。 在英语、法语中Asthetik都不是“美”字加“学”。中国的“美学”一词,来自日本中江兆民,他当初把“埃斯特惕卡”译成了“美学”。后来王国维等把“美学”二字移用于中文,约定俗成,沿用至今。查其本义,“埃斯特惕卡”就是研究审美感觉的学问。 感觉是认识的基础,概念、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层面。但是,感觉有理论不可代替的作用,有理论起不到的重要作用。理论不能使人真切明白的东西,感觉一下就明白清楚了。理论也能帮助、指导感觉,但不能代替感觉。感觉也不能代替理论。理论能使人“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理解后的感觉,能从感悟中体会理论,可更深切牢固,深入心灵深处。所以中国古代文论重视“味”、“韵”、“形”、“色”,这都要口、耳、目的感觉发挥作用。这些都离不开感觉,单凭理性思维是无法真切感受到的。所以,美学必须重视感觉,不能忘记美学是感性学、审美学。 我们同时还应看到,美与痒、痛的感觉还有一点是相似相同的,即让人感到美、痒和痛的客观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是只有一个客观原因和规律。 美感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事物给予的。物能给人美感是有条件的,是物的形象里有一些形状、性质、特征、状貌、内涵符合人的理想追求,是人所喜爱的。美体现在事物属性条件形象上,其内涵标准只能是进步人类的理想。 所以说,我们要研究的美学不是要研究美的本质与规律,而是要研究人审美的性质与规律,其中也包括美的本质和规律。人所理解、追求的美的特征与规律,是从审美中派生与生成的,所以美学实质上是审美学。离开人的审美活动,是不能研究清楚美的特征与规律的。“美”与“审美”,一字之差,其重大意义在此不可不辨,不可不重视。 很多用玄空幻想编织的“美学理论”,没有回到原来真切的感觉的现象学,看似高深莫测,实则遮蔽了美学应有的真相。犹如隔靴搔痒,抓不到真正的要害,反而引人到云里雾中,徒费脑力精神,最终离真相越远。 马克思就是从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要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等活动,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恩格斯在1877年写的《卡尔·马克思》和1883年发表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两次着重论述了马克思的重大发现。 我们现在也就是要从繁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简单事实中发现真相及真理:人们说“美”就是说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内含深刻丰富的理性、理想,但它始终离不开宝贵而重要的人的感觉、感性;离开丢弃了感觉,也就离开了美的真谛。 当然,美感与痛痒感、甜咸味感等也不全相同。他们最大的差异、区别是,痛痒感和甜咸感基本上是生理性的感觉,而美感却有社会性,有层次性。 审美的对象,必须是形象,能给人美感。其外形式,能悦耳悦目;其内形式与浅层内涵,能愉情愉意;其深层内涵,有言外、形外、象外之意,能畅志畅神,提升人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