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的未完成性与审美现象学的建立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春时,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厦门 361005)

原文出处: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内容提要:

当代现象学的建设并没有最终完成,还存在着根本性的问题。现象学必须建立在存在论的基础上,达到现象学与存在论的同一。现象并非存在物的本质显现,而是存在意义的显现。因此,现象学应该体现存在的同一性和本真性,从而实现我与世界之间的主体间性和超越性。而真正符合这一条件的只能是审美,审美是存在意义的显现,从而成为充实的现象学。因此,必须建立审美现象学,以把握存在的意义。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4 年 01 期

字号:

       现象学作为现代哲学方法论深刻地影响了现代哲学的发展。已有的现象学既具有深刻的合理性,又具有重大的缺陷。现象学始终处于不断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至今仍然具有未完成性。要克服现象学的缺陷,完善现象学,必须在审美主义的基础上进行建构,即使审美成为真正的现象学“还原”,使审美意象成为存在的显现——现象并且最终使美学成为现象学。

       一、现象学的未完成性

       现象学是现代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他超越了古典哲学方法论即演绎的方法和归纳的方法,以本质直观创建了新的哲学方法论范式。胡塞尔坚信可以直接把握绝对的实在,意识具有意向性,意识与对象同一,因此,通过现象学的悬搁,可以排除经验意识,而回到纯粹意识或先验意识。纯粹意识的对象就是现象,现象即本质,这就是现象还原和本质还原。更进一步,先验意识是纯粹意识的根基,它指向实在,因而先验还原就把握了实在(胡塞尔把存在理解为实在)。

       现象学的合理之处和学术贡献有三:第一,揭示了意识与对象的同一性;第二,确认了本质的现象性;第三,为现代哲学提供了方法论。

       首先,关于意识与对象的关系,西方传统实体论哲学无法达成同一,形成了主客对立的二元论,因此,意识与对象的切合始终是认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胡塞尔以现象一元论来解决这个问题。他批判自然的态度即认为对象独立于意识的观念,而认为对象在意识中呈现,二者同一于现象。其次,现象学揭示了本质、实在可以通过现象的直观而显现。西方哲学一直苦于无法直接把握存在,古代西方哲学用独断论和演绎的方法规定存在(实体),而康德则认为直观只属于感性领域,不能达到本体,本体只是信仰的领域。胡塞尔现象学认为直观可以还原现象,而且本质直观和范畴直观(返回纯粹意识和先验意识)可以把握对象的本质和实在本身。现象不仅是对象本质的显现,而且通过先验意识的还原可以把握实在。虽然先验还原遭到了普遍的质疑,但认为实在(他把存在理解为实在)可以显现为现象,从而被直观地把握,这一点却是重要的发现。正是这一理论,为现代哲学提供了方法论。所以,最后,现象学方法成为获取存在意义的途径。传统哲学或者采用演绎方法,或者采用归纳方法来获取存在(被理解为实体),形成了理性主义哲学和经验主义哲学,它们都不能真正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而现象学以本质直观、范畴直观的方法直达本质、实在,从而为揭示存在的意义提供了新的思路。海德格尔就是利用现象学方法来建立他的存在论哲学,而以后的众多现代哲学家都受到现象学的影响,如萨特等。列维纳斯评价现象学的贡献是:“胡塞尔现象学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它从方法上揭示意义是如何产生的,是如何在我们对世界的意识中出现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如何在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对世界的意向性意指出现的。”①

       尽管胡塞尔正确地提出了问题,但是,他的现象学理论仍然存在着致命的缺陷,从而无法真正解决问题。胡塞尔现象学属于意识哲学,他把意识作为对象世界存在的根据,把回归纯粹意识作为现象学还原的目标,从而遗忘了存在本身。意识与对象都不是实体,它们只有在存在论的基础上才有意义,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存在的现实形态,是非本真的生存状态。只有溯源于存在,意识与对象才能得到根本的规定。现象学的基本规定即意识与对象的同一性,源于存在的同一性即我与世界的同一性共在。胡塞尔现象学的根本缺陷是离开了存在来考察意识与对象的关系,把意识作为实在的根据。海德格尔正是基于对意识哲学的批判建立了存在论的现象学。

       现象学的宗旨是“朝向实事本身”,即揭示对象的绝对的本质。但离开了存在论,现象学还原的这一目标就成为问题。任何存在者都依据存在而确立自己的本质,脱离了存在论,就无所谓“实事本身”。这就是说并不存在实体性的、绝对的对象的本质。正如解释学表明的那样,存在者的本质,只是历史性阐释的结果,是视域融合的意义,并不具有绝对性。胡塞尔现象学反对实体论,但又坚信通过对纯粹意识的还原可以获取对象的绝对的本质,说明它没有进入存在论,也没有最终摆脱实体论。

       胡塞尔现象学还存在着其他缺陷。首先,它属于认知现象学,也就是说受到传统认识论的影响,把主体与对象的意向性关系限定于认知领域,强调了直观而忽视了情感体验,导致意向性的褊狭。其次,同于意识哲学,现象学强调了纯粹意识而忽视了意象性关系的身体性,从而使意向性变成了单纯的意识活动,现象学还原的结果是纯粹意识,从而使存在也变成了意识性的存在。再次,它把主体与世界的关系确定为意向性即主体性,对象只是意识的被动的构成物,导致主体间性的缺失。他自己也承认:“一种成功的现象学哲学在开始时只能是唯我论,而只有在它建立在唯我论的基础之上后才能逐渐达到主体间性。”[1]163,注(1)最后,是先验论的倾向。由于把纯粹意识确定为一般的认识结构,因此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是非超越性的、先验论的。胡塞尔说现象学直观“不是人的认识,而是一般认识,不附带任何存在的设定关系。”[2]64这就是说,不是通过对现实意识的超越,而是向一般意识的还原,就能使现象显现。

       针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缺陷,后来的现象学家对现象学进行了发展、改造。

       首先,海德格尔把现象学导向存在论领域,建立了存在论现象学。海德格尔批判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意识哲学性质,批评它从意识出发而没有进入存在论的领域,从而遗忘了根本。同时,他对现象学进行了改造,变意识现象学为存在论现象学,从而可以运用现象学方法来领会存在的意义。他的思路是,把意识的意向性改造为此在在世的操心,先验自我变成了经验自我——此在,现象学还原变成了此在的生存体验,即通过面向死亡的根本体验获致生存的基本情绪——畏,畏导致现实世界虚无化,从而使存在显现,领会存在的意义。但是,海德格尔并没有达到他的目标,存在并没有显现。这是因为他从此在在世这一主体性前提出发,把现象确定为生存体验的对象。这一生存体验是面向死亡的体验而非自由的体验,因而不是存在的显现,导致对存在的意义无从领会。囿于生存论而没有真正进入存在论,是海德格尔的根本失误。这说明前期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改造仍然没有完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