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层与原始积淀*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泽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

原文出处:
东吴学术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4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本书不是艺术社会学或学术史哲学,不准备具体讨论艺术起源诸问题。但对艺术起源和艺术本性的一个有关问题——“究竟艺术在先还是美感在先?”却必须有哲学的回答。

       这是个长久争讼未决的问题,有人从洞穴壁画证明艺术在先,有人从石器纹饰等,认为美感(审美)在先。

       本书采取后一立场,虽然不以器物纹饰(提篮纹、编织纹)立论。关于这一问题曾有过一些误解。拙著《美的历程》第一章中,引用了一些图片,说明几何纹线是由鱼、鸟、蛙等具体的动物形象演变而来的,是由写实变成抽象线条的。我现在还坚持这个观点。但由此有人认为我主张所有的线条都是从具体的写实的东西变来的,这就不对了,我没有这个意思。恰恰相反,我认为最早的审美感受并不是什么对具体“艺术”作品的感受,而是对形式规律的把握,对自然秩序的感受。原始陶器的某些(不是一切)抽象纹饰确是有它的原始巫术、宗教的内容的,是由具体写实的动物形象变化来的。但是,纹饰为什么以某种形式的线条构成或流转为主要旋律?为什么从具体的动物形象变成抽象线条的时候,是这样变,而不是那样变?为什么不乱变一气而遵循一定的秩序规则(如反复、重叠、对称、均衡等等)而成为美呢?这些美的秩序、规则从何而来呢?如讲美的根源时所强调指出,这是因为原始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对自然秩序、形式规律已经有某种感受、熟悉和掌握的缘故。它所以在变化中要朝着某种方向,遵循某种规律,就因为原始积淀在起作用。

       什么叫原始积淀?原始积淀,是一种最基本的积淀,主要是从生产活动过程中获得,也就是在创立美的过程中获得,这在“美”一讲中已经说明,即由于原始人在漫长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的秩序、规律,如节奏、次序、韵律等等掌握、熟悉、运用,使外界的合规律性和主观的合目的性达到统一,从而才产生了最早的美的形成和审美感受。也就是说,通过劳动生产,人赋予特质世界以形式,尽管这形式(秩序、规律)本是外界拥有的,但却是通过人主动把握“抽离”作用于物质对象,才具有本体的意义的。虽然原始人群的集体不大,活动范围狭隘,但他(她)们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群体,正在这种群体是在使用、制造工具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只有在这种社会性的劳动生产中才能创建美的形式。而和这种客观的美的形式相对应的主观情感、感知,就是最早的美感。如“美感”一讲中已说明,它们也是积淀的产物:即人类在原始的劳动生产中,逐渐对节奏、韵律、对称、均衡、间隔、重叠、单复、粗细、疏密、反复、交叉、错综、一致、变化、统一、升降等等自然规律性和秩序性的掌握熟悉和运用,在创立美的活动的同时,也使得人的感官和情感与外物产生了同构对应。动物也有同构对应,但人类的同构对应又由于主要是在长期劳动活动中所获得和发展的,其性质、范围和内容便大不一样,在生物生理的基础上,具有了社会性。这种在直接的生产实践活动基础上产生的同构对应,也就是原始积淀。

       在最原始的生产中,从人类利用最简单的工具——如石器、弓箭等等开始,在这种创造、使用工具的合规律性的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人对自然秩序的一种领悟、想象、理解、感受和感情。而当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达到自己的目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感性结构(劳动活动本身)中得到统一时,就产生情感愉快,这便是最早的美感。其中虽已包含着朦胧的理解、想象和意向,但它首先却表现为一种感知状态,表现为感觉、知觉,它可说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史前史,这即是原始积淀。可见,在这种原始的积淀中,已在开始形成审美的心理结构,即人们在原始生产实践的主体能动活动中感到了自己的心意状态与外在自然(不是具体的自然对象,而是自然界的普遍形式规律)的合一,产生审美愉快。由此应得出一个结论——审美先于艺术。

       最早的美感并不在艺术,但后代以及现在的生产活动和原始时期已有很大的不同,那么后代以及现代人的审美是否还包含着“原始积淀”?我们现在对自然规律的掌握,已经远远超过几千年、几万年以前的水平,不像以前那么简单了,我们的“艺术”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也已经不是那么简单直接了,但是,里面还有一些基本的东西,如艺术作品中的时空感、节奏感等等,便仍然有这个从社会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吸取、集中和积累的原始积淀问题。

       例如,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时空感是与动物不同的。尽管动物也可以有某种定向反应之类的时空感觉,但这只是动物感官的生理反应,与人的时空感知或观念有本质的不同。人类的时空感或观念是实践的成果,是在历史性的社会关系制约下,由使用工具、制造工具而开创的主动改造环境的基本活动所要求、所规定而积淀形成的。它们超出了仅仅是感官反应的感觉性质,而成为某种客观社会性的原始积淀,并随历史而演变。①例如,在远古,原始人的时空感如孩童般地混杂不清,“绵延”一片,随着社会的进步,才开始有了初步的区分形式,但人们的时空观也还经常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特殊事物、特定内容纠缠在一起,例如时间就是季节或节令,空间就是方位(东、西、南、北),还没有比较抽象的普遍的形式。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未来的信息社会,人们的时空感知各不相同,从面对艺术内容和形式,例如节奏感,便有很大影响。大家都熟悉,农业社会的艺术节奏与今天有很大不同。可见,不是动物性的个体感知,而是社会性的群体实践的间接反映,才是人类时空感知和其他感知的真正特性,它们构成了某种原始积淀,突出地呈现在艺术作品的感知层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