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研讨“邓小平与中国现代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解放日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研究
复印期号:1995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上海社联与上海大学法学院、市哲学学会、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联合召开了“邓小平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现将有关讨论情况择要介绍如下。

      

       1、关于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形成

       与会者认为,现代化是指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并由此引起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变革的历史过程。现代化不是西方化,更不是资本主义化。它是一个世界性的命题,也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是在思考“中国向何处去?”这一事关民族兴衰存亡的时代课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建国后,他是我们党关于把农业国建设成为工业国,实现现代化战略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执行者。1975年他主持中央工作后,又重申了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并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这表明,他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和现代化的真谛,在理论上趋于成熟。1979年他明确提出在本世纪末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小康,提出国民生产总值要达到人均1000美元,使现代化发展有了可操作的量化目标。之后,又提出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目标,形成了一个关于我国现代化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同时,邓小平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扰。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论述都是在探索中国现代化发展这个课题,因此,可以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就是关于实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纲领。

      

       2、关于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框架

       一些学者认为,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有七个方面:1、经济建设中心论;2、政治稳定前提论;3、发展战略三步论;4、改革开放政策论;5、经济增长台阶论;6、两个文明协调论;7、对外政策和平自主论。

       有的同志认为,邓小平一方面强调搞好以四个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明建设,另一方面还强调抓好以“四有”为中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新人建设,这表明邓小平对四个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统一看待的。所以,邓小平现代化理论是“4+1”框架,即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现代化加上人的现代化。

       也有的同志认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他总结了“大跃进”的经验教训,以“小康”为基本目标,是务实而冷静的。它的基本点包括:1、体制改革与社会转型相结合;2、经济发展为中心与社会全面发展相结合;3、对外借鉴与走自己的路相结合;4、市场启动与政府调控相结合;5、经济发展与社会政治稳定相结合;6、时间上的阶段性增长与空间上的梯度性扩展相结合;7、快速发展与持续增长(包括环境保护)相结合。

       一些专家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核心。这一命题不仅抓住了现代化的本质,也使人们的思维跳出了“姓资——姓社”“传统——西学”等问题的困扰,各项工作也有了重点。也有的同志认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是把发展中国与坚持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把世俗理性与信仰理性统一起来。

      

       3、关于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建设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些同志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二大提出“翻两番”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十三大强调民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从强调发展经济到强调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从依靠政策推动到立足于体制改革来实现社会转型和制度创新,这表明我们党和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认识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还有的同志认为,研究中国现代化发展要选取恰当的坐标系,在时间上,要处理好传统农业文明、西方工业文明和后现代信息社会三者关系;在空间上,要处理好西方工业模式,东亚“四小”模式与中国国情三者关系;在制度上,要处理好清除封建主义残余、迎接资本主义挑战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三者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