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高敬增 贾建芳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
马克思主义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研究
复印期号:1995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要深刻总结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弄清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历史地位,就必须深入研究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如何评价毛泽东的这一探索?毛泽东指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什么关系?学术界对这些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对此,我们的看法是:毛泽东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两个阶段,前者为后者做了准备,并且是后者的直接理论来源,后者对前者是扬弃式地继承和发展;但二者又有质的不同,它们是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不同模式,后者为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设计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一、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即开始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种探索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以苏联为榜样,基本照搬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做法。

       第二个阶段,从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毛泽东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中国不能照搬苏联的经验,必须走自己的路。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醒全党说:“我们在工作中间还有些问题需要谈一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您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67页)据薄一波回忆,毛泽东于1958年3月10日在成都会议上指出:“1956年4月提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一套内容”。毛泽东在1958年5月18日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各代表团团长会议上又说:“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搞得更快更好。”(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和事件的回顾》上册,第471页)毛泽东在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明,要学习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但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毛泽东在这个时期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失误。

       第三阶段,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直至1976年毛泽东逝世。毛泽东在这个时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基本上是失败的,其后果导致了灾难性的全国“文化大革命”。

      

       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贡献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虽然走过曲折的道路,但是在借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教训,回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理论观点,并尽力付诸实践,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第一,指出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中国要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的事实,以及社会与人的相互关系发生深刻变动的现实,于1957年明确指出:“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73、403页)这个重要论断,是《新民主主义论》有关理论在新条件下的深化,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表达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决心。

       第二,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毛泽东根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暴露出的缺点和错误以及我国国内日渐显露出的各种矛盾,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这个学说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等重要理论,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1956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经毛泽东修改、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文章《再论无产阶级专政历史经验》,该文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制度建立之后,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毛泽东在1957年2月更明确地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与旧社会的矛盾根本不同,它不是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参见《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73页)他还具体分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提出要不断地解决各种矛盾。这实际上为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种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首创,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完全适合,没有矛盾冲突”、“和谐一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等长期占支配地位的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重大突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