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的悲壮失败终结了毛泽东赶超战略的实践。也许正因为如此,赶超战略成了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代名词,成了“左”倾错误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好象没有合理成分可言。如此简单地对待一种在历史实践中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战略,似欠公允。 一、赶超战略的提出 实现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崇高奋斗目标。毛泽东认为,在特定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要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实行赶超型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赶超战略酝酿于“一五”计划期间。1955年3月,毛泽东在全国党的代表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用几十年的时间追上或赶过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目标。1956年8月,毛泽东在八大预备会议上明确说:“美国建国只有一百八十年,它的钢在六十年前也只有四百万吨,我们比它落后六十年,假如我们再有五十年、六十年,就完全应该赶过它。这是一种责任。”①直到1957年夏,毛泽东仍坚持上述设想:用10至15年建成社会主义后,再“准备以八个至十个五年计划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过美国”②。由此可见,毛泽东在1957年底以前的设想是:力争在五、六十年或长时间内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过美国。尽管这一设想缺乏严密的科学论证,但还是比较求实、比较谨慎的,与当时党和毛泽东对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和步骤的设想基本上相吻合。 1957年11月,毛泽东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期间,对原来设想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部署作了较大变更。赫鲁晓夫在11月6日最高苏维埃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了通过和平竞赛,在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的目标。赫氏奔放的思想,使一直有着摆脱中国贫穷落后面貌强烈愿望的毛泽东受到莫大启发,循着这一思路提出了中国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在钢铁与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的宏伟目标。英国1870年钢产量22万吨,预计1972年达到3600万吨;中国1949年钢产量15万吨,预计1972年将达到4000至4500万吨。如果实现15年赶超英国的目标,就意味着中国用23年的时间走完英国120年所走的路。这对于渴望早日富强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至此,真正意义上的赶超战略基本形成。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发展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这种赶超战略的空想色彩越来越浓厚。1958年4月15日,毛泽东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一文中指出:“我国在工农业生产方面赶上资本主义大国,可能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接着在5月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7年超过英国,15年赶上美国”的口号。6月22日,毛泽东在薄一波的《两年超过英国》的报告上批示:“超过英国,不是15年,也不是7年,只需要两年到三年,两年是有可能的。”9月2日,毛泽东在写给刘少奇、陈云、李富春等人的信中说:“为5年接近英国,7年超过美国这个目标而奋斗吧!”时隔三天,在9月5日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又说道:“总而言之,明年是基本上赶上英国,除了造船、汽车、电力这几项外,明年都要超过英国。”从这几段引证看到,这时实际上已完全偏离了原来意义上的“赶超”,豪情里掺杂了更多的空想。随着赶超时间的一再提前,国家的经济发展指标也越来越高。为了实现这些严重脱离实际的卫星指标,毛泽东便发动了旨在使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大跃进”,赶超战略进入实施阶段。 二、赶超战略的缘起 毛泽东提出和实施赶超战略,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新中国贫弱的巨大压力。新中国的成立,使一个多世纪以来倍受苦难与屈辱的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站了起来,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但由于接管的是个“一穷二白”破烂摊子,所以就经济实力而言,仍是世界上的贫穷大国。1954年6月,毛泽东曾坦率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③就是说,我们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现代化建设还是一张白纸。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比我们发达,并凭借其经济实力在国际市场上要挟甚至封锁我们。落后无疑是我们在国际社会受歧视的主要原因,“人家看不起我们,主要是因为我们粮、钢、机械少”④。这对立志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的毛泽东来说,是难以忍受的。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国家安全也受到威胁,“以美国为首的侵略集团,无时不希望颠覆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如果我们不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经济建设,不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国家,我国的安全就不认为有充分的保证”⑤。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开除“球籍”!这一切无疑会在毛泽东的头脑中产生一种巨大的压抑感和危机感,加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驱使,毛泽东便希望把常规的现代化进程大大压缩,在低起点上实现高目标,用跃进的步伐追赶欧美等现代化的先行者,让饱经忧患的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这是毛泽东提出经济赶超战略的内在动因。 其次,国际共运中赶超热潮的激励。世界历史的进程没有象经典作家预想的那样发展。社会主义没有同时实现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是首先在苏俄、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社会主义陷入了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这一基本事实促使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和领导人,把尽快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努力奋斗的目标。 社会主义的赶超经济理论和发展战略是由列宁奠基,斯大林时期形成的。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深刻指出:“或是灭亡,或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超过先进国家”,“或是灭亡,或是开足马力奋勇前进。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⑥。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这一思想并进行了诸多论述,1931年他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⑦尽管实施这一战略使苏联付出了巨大代价,但的确缩小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进入50-60年代,出现了社会主义蓬勃向上的新气象,与此同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进入振兴、发展的黄金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更加强调了对共产主义世界的“冷战”。为了在短时间内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世界,苏联提出了赶超美国的目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大都选择了自己要赶超的具体对象。国际共运中这种赶超热浪,当然会强烈地影响和激励着我们党的领袖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