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一种思想的成熟,不仅要研究这一思想的内容和体系,还必须注意孕育这一思想成熟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为什么毛泽东思想能够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①?本文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斗争实践所造成的特定历史环境给它提供了特殊的历史条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才得以从理论的高度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由此构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一、斗争环境复杂: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犬牙交错,中国共产党面临一系列理论课题 毛泽东说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②1937年全面爆发的抗日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进行的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它展示了丰富的斗争内容和广阔的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革命理论的源泉,抗日战争的复杂斗争环境,是促进毛泽东思想成熟的重要条件。 一方面,日本的全面侵华使中国呈现出犬牙交错的复杂局面。在国内,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面对整个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无产阶级始终依靠的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决不当亡国奴,这部分人是抗日的主要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中的开明绅士亦转变了政治态度,成为抗日的同盟军;连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也秉承其主子的旨意,同日本帝国主义展开明争或暗斗,被迫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是,阶级矛盾依然存在,蒋介石国民党并未因参加抗日而放弃反共立场,他们既存在着抗日的动摇性,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也还有着原则上的分歧。因此,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时地交织在一起。此外,在新的斗争形势下,中共党内却产生了王明右倾投降主义,他在斗争问题上只见民族斗争,忽视阶级斗争;在国共关系上只求统一,不讲独立,在当时造在了很大混乱。在国际上,欧洲的德国、意大利和亚洲的日本同是战争策源国,毫无疑义地结成法西斯同盟。苏联和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同情和支持中国的抗战,但大都是直接援助国民党。帝国主义阵营中的英、美等国,对中国的抗战则采取阴险狡猾的两面政策。鉴于这复杂的形势,作为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摆在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就是要进一步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具体环境,争取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另一方面,全民族的抗日斗争实践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诸多急待解决的理论问题。这场中华全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革命战争,是在各个方面大规模展开的。在内容上,有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战争,有反对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投降的阶级斗争,有克服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党内斗争;在战线上,包括军事、政治、思想、文化和外交等方面的斗争;在区域上,包括解放区、国民党统治区和日伪占领的沦陷区;在形式上,有城乡工作,有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面临着如此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国共产党必然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而且必须进一步予以加深认识和妥善解决。诸如,怎样坚持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如何指导抗日战争的进程,怎样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如何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武装斗争道路究竟应当怎么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时要怎样加强自身建设,应如何批判伪“三民主义”而科学地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等等。每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都是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也不例外。上列历史课题推动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抗日战争的革命实践中,进行艰巨的理论探索,力求准确地把握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使自己胜任于中国革命的领导重任。于是乎,毛泽东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张闻天、任弼时、陈云、董必武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大量科学论著,全党在此期间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仅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有77篇,收入《刘少奇选集》的有23篇,收入《周恩来选集》和《朱德选集》的各有17篇,其中包含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三篇重要文章——《〈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论》。这样,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抗日民族统一线的理论和策略,关于军事战略策略的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白区工作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理论等一系列中国革命的理论,便在抗日战争的复杂环境中更加丰富和完善。 二、领导群体稳定:中共中央卓越领导人汇聚延安,集体智慧充分发挥和集中 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需要造就出自己的领袖集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汇集了一大批卓越领导人,并逐步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坚强稳定的领导集体,因此能够对历史上经过的两次伟大转折所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总结,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对抗日战争所提出的新问题作出正确回答,从而推动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了成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