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即本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最早是由邓小平在接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来的。这个讲话以《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为题,增补收入了《邓小平文选》新版第二卷。 在这里,邓小平首次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加以定量化、形象化,提出具体设想:中国本世纪末要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实现“小康”,这就是届时中国式的现代化。 邓小平非常重视这个设想,他多次向人提到他与大平正芳的谈话,并不断拓展和深化其思路。1980年12月,他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只要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有秩序有步骤地前进,我们就能够更有信心经过20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 学习邓小平关于小康问题有关论述,几个重要方面应该加以注意。 (1)要实现小康,必须大幅度提高生产力水平。20年内要作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邓小平最初提出小康设想时,中国刚刚摆脱“左”倾错误对经济建设的破坏,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250美元左右。“如果达到一千美元,就要增加三倍”,这就是翻两番。1984年以前,邓小平只是说“翻两番”经过努力可能实现,但不是很容易的。当农村改革取得成功,中央制定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后,邓小平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内外部条件及政策保证作了细致的分析,大胆地指出:“翻两番”肯定能够实现。 (2) 把国民经济发展的某种特定水平描述为小康,体现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这一社会主义生产的最高目的。邓小平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重新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十分重视人民生活的改善,采取了许多措施,强调要“还帐”。改革开放搞活的许多重大部署就是直接针对解决贫困问题而作出的。 (3)小康战略的重点要摆在有9亿人口的农村。以小康目标为中心,邓小平逐步完善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发展战略,即温饱型──小康型──中等发达水平,为我们绘制了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壮丽图景。他意识到,我们是在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度里实现现代化的,实现小康必须以解决农村问题为前提。邓小平深刻地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 小康战略及其结构上的延伸──在下个世纪中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这方面内容的学习,可以看出小康目标有如下几个特点: (1) 小康目标是实事求是的产物。建国以后,我国在经济建设中一个主要的教训就是急于求成,急于求富。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为重新考虑现代化的步骤、程度、具体内容等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方法。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引导人们解放思想的同时,在建设方面则主张立足本国,面向实际,提倡一种务实的态度,即“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他不断强调,在中国建设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他把这两条看成是制约中国经济建设速度的重要因素,认为我们本世纪的发展目标不能订得不切实际。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党中央对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认为在本世纪内还不能够完成这个任务,实现现代化的时间必须拉长,要分几个阶段。 把本世纪的发展目标订为小康水平,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建设的现实条件,借鉴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并预测了在改革开放、社会生产力获得解放条件下可能达到的增长速度及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在经济规划和政策形成上体现出了长期性和阶段性、现实性和可能性的有机结合,是十分明智的。 (2)实现以小康目标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是邓小平思考和制定重大方针政策的核心。80年代以来,邓小平一直在思考我国发展的远景,并在同国内外人士的谈话中把它同若干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联系起来解释。 ──为了保证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现,邓小平十分强调保持国内政治稳定的重要性。他反复强调:中国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小康,下世纪中叶达到人均4000美元的目标,首要的条件是“需要政局稳定”,“因为中国不能再折腾,不能再动荡”;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 ──他从保证社会制度不变,保证对内对外政策不变的角度谈了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政治、政策保证问题。他说:“如果这些都变了,我们要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在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就没有希望了。” ──在营造一个和平国际环境方面,邓小平也把这项工作与实现小康联系起来考虑。他说:我们希望至少有70年的和平时间。之所以强调“70年”,是因为从80年代算起,“翻两番”需要2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需要再加上5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