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国际经济战略思想和上海的全方位开放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仁伟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原文出处: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研究
复印期号:1995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世界范围的冷战结束给各大国的战略调整带来一系列复杂的难题,其中之一是经济因素在国际战略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当某些大国领导人刚刚意识到应把经济竞争力置于对外战略的首要目标时,中国早在10年前就已经把对外战略的重心转移到为国内经济建设提供持久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这个总目标上来了。当一些国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不得不求助于保护主义的符咒时,中国却在竞争中打开了大门,并且牢牢地占据了竞争的前沿阵地。中国赢得了宝贵的15年时间,从而改革了世界市场的力量平衡,并且对21世纪世界大国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段历史证明了,中国在战略上领先于其他主要大国的奥秘正是在于它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而这个战略思想的核心恰恰是邓小平的国际经济战略即对外开放战略。

      

       一、邓小平选择全方位开放的战略起点

       早在50年代初,邓小平就认真思考过帝国主义对中国大陆的经济封锁即禁运可能产生的长期严重后果。但是当时各种历史条件不可能允许他提出一套开放战略。然而,30年的封闭状态造成中国的经济停滞落后这个基本事实,却是邓小平在考虑中国未来发展战略时痛下决心实行开放政策的根本出发点。邓小平在80年代初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最重要的概念时,特别强调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这个命题之下,邓小平明确反对两种闭关自守,即对外和对内“关门搞建设”的作法,提出了“两个开放”的总方针。在两个开放中,对外开放更加重要。“吸收外国资金肯定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补充。”①从“开放的世界”到“开放的中国”,再到“开放的社会主义”,这就是邓小平国际经济战略思想的逻辑起点。

       如同邓小平本人所指出的,他提出经济开放政策,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政策,“都是从政治角度讲的”。到本世纪末中国经济总体实力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一个“政治目标。”②邓小平在这里再三强调“政治角度”,实际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生死存亡的战略问题。邓小平把中国发展战略同整个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它需要从国际上取得资金和技术。在封闭的状态下,我们无法得到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信息,就不可能达到翻两番的战略目标。邓小平在论述这个问题时,多次强调要达到这个新的目标、新的起点,“离开对外开放政策不可能”,“肯定不可能”。只有实现了“翻两番”、“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确立起来,才能给中国人民“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会大大不同”。③这就是开放战略所具有的政治意义。

       从这个角度上展开,邓小平的国际经济战略构成了中国改革开放格局的主要支撑点。邓小平在构思中国发展战略时提出了实现战略目标的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国际上的和平环境,另一个是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④而前一个国际环境条件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对外开放战略,对内开放则是后一个环境的必要条件。同时,邓小平又把改革与开放结合为一体,“对内开放就是改革”,“对外开放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总的来说,都叫改革。”⑤显然,邓小平从一开始就清醒地估计到开放战略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和风险,而排除这些风险的唯一出路就是实行全面改革。在改革进程中的种种困难,同样需要通过扩大开放去克服。只有在旧体制内注入新的基因,才能使之脱胎换骨,一个新体制才有可能诞生。而这种新的基因只能来自全方位开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是两个开放政策的继续和发展。改革需要继续开放”。⑥如果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开放就是这场革命持续不断的推进器。

       邓小平提出全方位开放的战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验,他对这场实践充满着坚定的信念。邓小平认为,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就必须开放。“否则,不可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论证过的“以世界交往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在很长时期内始终未能得到实践的证明,而封闭的,僵化的“社会主义”却被奉为正统。这正是当代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转入低潮的重要原因。邓小平的国际经济战略实际上是在资本主义占据优势的世界市场上为社会主义争取发展的环境、条件和手段,最终使社会主义拥有比资本主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运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各种规则和管理方式,吸收来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同资本主义大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联系,并将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融为一体,所有这些在邓小平国际经济战略思想指导下的大胆尝试,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中国社会主义走出困境的必经之路。邓小平对此早已胸有成竹,运筹帷幄。他说,“我们的整个开放政策也是一个试验,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也是一个大试验。”⑧经过这场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试验,全人类将看到一种新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⑨

      

       二、邓小平推进全方位开放的时间条件和空间条件

       邓小平在设计中国的国际经济战略时,充分考虑了在每个阶段上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即所谓“审时度势”。他在谈到实行开放战略时,首先强调的是“形势逼人,迫使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⑩所谓“形势逼人”包括了三个层次的涵义:一是由于建国后我们在战略上的失误,现代化建设被耽搁了二十年时间,从而使我们同西方发达国家的距离拉大了。二是当代科技革命的突破使生产力发展日新月异,能否跟上世界市场竞争的步伐取决于我们能够获得多少最新的科学技术。三是我们周边国家的经济起飞对我们构成的市场压力和政治压力。如果中国不能迎头赶上,在下一个世纪我们就将失去对世界事务的发言权。“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11)换言之,当代国际环境急速不断的变化是我们实行全方位开放战略的主要外部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