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毛泽东批判继承曾国藩思想的探讨

作 者:

作者简介:
文建华 中共广东省清远市委宣传部

原文出处:
现代哲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研究
复印期号:1995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 就毛泽东批判继承曾国藩思想问题,揭示了历史必然性,总结了主要内容,阐发了现实启示。

      

      毛泽东批判继承曾国藩思想的历史必然性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军事家,他为我党、我军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创立和发展事业建立了卓越功勋。以他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之路。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指导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光辉旗帜。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决不是自封或偶然形成的,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他个人主观不懈努力的结果。

       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来说,是他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必然结果,这其中就包括对曾国藩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湖南的地方文化源远流长,到了宋朝,北方少数民族南进,中原的一批文化名流汇聚于此,来自祖国各地的文化精华融合荟萃成一支文化奇葩——湖湘文化。自北宋周敦颐创立道学起,南宋胡安国、胡宏父子讲学南岳;张栻讲学于岳麓书院;王夫之(船山)在明朝灭亡后,悉心研究复兴救国之道,设计了一整套治国安邦的谋略;当清王朝危机四伏,四面楚歌的时候,曾国藩研习继承了王船山的思想,作了清王朝的“中兴大臣”。值得一提的是,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对中国近现代的影响极其深远,活动于中国近现代舞台上的各种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受曾国藩思想的影响。毛泽东的出生地湘潭韶山冲,西与湘乡紧邻,早在少年时代他就知道不少关于湘军的掌故,他的名字“润之”就是湘军二号人物胡林翼的字(胡润之),他在湘乡东山学堂读书时就批读过《曾文正公全集》。

       毛泽东在湖南省会长沙求学期间,崇仰和学习曾国藩在湖南蔚然成风。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作最丰、影响最广的启蒙思想家和宣传家,他在进步青年中拥有强大号召力。而在梁启超的眼中,曾国藩是古今中外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的人物,他号召国民以曾国藩为楷模开发“新民”运动,他在担任湖南“时务学堂”主讲时,强调用曾国藩的思想言行来教育学生。在其大量著作中,他也经常引用曾国藩的言论或提及曾氏的事迹。毛泽东在少年时就崇拜梁启超,他能大段地背诵梁的文章,为了表示对梁的敬仰,依着梁启超的字“任公”,毛泽东给自己取名“子任”;毛泽东后来创办的新民学会,也是受梁氏“新民学”思想影响的结果。

       曾国藩思想影响毛泽东的另一个更重要的中介人物就是他的师范老师杨昌济教授。杨昌济对曾国藩的著述作过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他甚至孜孜不倦地从头至尾手抄曾氏家书、节抄其家训与日记,他对曾氏在治军、行政、读书、治学、树人、立法等各个方面都十分欣赏,和梁启超一样,他也大张旗鼓地倡导人们以曾国藩为榜样,做到艰苦朴素,他多次提到:“曾国藩以侍郎度假,在其湘乡故宅不带仆人,一仍前日寒素书生之旧”,他希望“有志之士,贞介自持,不染污俗,以廉耻相尚,以清廉为高”(《杨昌济文集》第234、238页)。杨昌济不仅自己学习和仿效曾国藩,而且还用曾氏来教育和勉励他的得意门生毛泽东。他在日记中写道:“毛生泽东……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败;其弟亦务农……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达化斋日记》第169页),慧眼识英才的杨昌济,对“资质俊秀”的毛泽东寄予厚望,期盼毛泽东日后也能成为像曾国藩那样经文纬武、安邦治国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

       受杨昌济影响,毛泽东对曾国藩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毛泽东在读书笔记《讲堂录》中有关曾国藩的记录特别多。如:“涤生日记,言士要重两义:曰厚曰实”;“曾语:精神心思,愈用愈灵”;“曾文正八本: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居家以不宴起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毛泽东非常重视学习和研究曾国藩的著作,他在1915年《给萧子升的信》中介绍了学习情况和体会,认为“阅曾公之书……上溯周公孔子之训,若曰唯口兴戎,纳言敏行,载在方册,播之千祀。”他尤其推崇曾氏《纪史百家杂钞》,认为它“上自隆古,下迄清代,尽抱四部精要”,它“能厚群籍而抱万有,干振则枝披,将麾则卒舞。”至于对曾国藩本人,“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毛泽东早期文稿》,第18页),因为在毛泽东眼中,曾国藩既有深厚的学问基础,又有完美无缺的军事指挥才能;既能抓住大本大源进行陶冶人心,转变世风的道德教化,又善于治军打仗;曾国藩是“办事而兼传教之人”,(《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91页),既能传授儒家古圣先贤之教,又能于经邦治国、济世安民的大事……。正因为毛泽东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对曾国藩的思想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研究,一旦有了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武装就如虎添翼,威力无比,因此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一开始就表现出卓越超群的惊人才华,再加上长期的实践探索,毛泽东后来成了中国革命的领袖人物。

       当然,毛泽东对传统文化是批判地继承,即“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对待曾国藩,在阶级立场和政治倾向上,毛泽东彻底抛弃了曾国藩;曾国藩是要从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的反动立场出发,扑灭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而毛泽东则要领导并通过农民革命战争来建立起全新的社会秩序;对于曾国藩的军事思想等内容,毛泽东则大量地学习、借鉴、利用,并在实践中发展。

      

      毛泽东批判继承曾国藩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曾国藩的军事理论素养和军事实践经验都极富特色,对此,毛泽东同志联系当时的具体实际,批判地继承,灵活地运用,取得了革命战争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一)人器观。曾国藩认为人与武器诸因素中,人是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用兵之道,在人而不在器”。“攻守之道,在人而不在兵”,“炸炮轮船虽利,然军中制胜在人而不在器”;在人的问题上,他又高度重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特别是注意将领的军事谋略与士兵的勇敢斗志。毛泽东受此影响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基于此种认识,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遍大江南北,汪精卫等大肆叫嚣“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的时候,毛泽东针锋相对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他通过科学的分析有力的批驳了“亡国论”,指出了持久战的方向。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中国人民最后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在解放战争中毛泽东也是以同样的思想武装教育人民,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只用四年的时间打败了有飞机大炮武装、有具备核武器的美国来掌腰的国民党800万部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