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内涵及任务 根据《规定》中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可知,经济责任审计实际上包括干部任职期的财务收支审计、管理合规性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经管责任划分四部分工作。其中财务收支审计基于会计信息,管理合规性审计基于单位提供的信息,经济效益审计基于各项涉及经费项目工作的实际效果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各种审计信息,做出审计评价,从而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但从另一方面看,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个系统受其他多个系统的非线性的影响和制约,决定了经济效益审计开展的难度,而进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遇到的困难也往往是由这种影响和制约派生出来的表现。 新型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审计任务应区别于以往,其主要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评价被审计干部负责工作的各项制度落实情况;二是评价被审计干部是否根据本单位情况完善了所负责的经费管理内控机制;三是评价被审计干部是否履行了责任范围内的相关职责(在对内控制度做出评价之后便易于划分经济责任,评价履职尽责情况);四是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补充审计。 二、构建新型经济责任审计模型的设想 对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而言,最重要的是建立审计模型,标准化审计程序和评判标准。目前,已经在标准化审计程序和评判标准方面做了许多有效的尝试,指导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规范了经济责任审计秩序。通过从审计行为本身的理论上分析,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将“行为审计”转化为“信息审计”或者是“准信息审计”,即将对人客观行为的审计转化为基于各种可以评价其真实性信息的审计。 具体操作是对原有的经济责任审计包含的四个部分的内容进行重新划分:用定期的财务收支审计取代原任期内跨年度的财务收支审计;用定期的绩效审计取代效益性评价审计;用常规内部控制审计取代合规性审计;把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定位在内部控制情况审计:将个人奉公守法情况的审计界定为针对以上审计中所发现问题的补充审计。该模型的核心内容就是标准化内部控制机制之后,将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定位于干部履行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情况审计。 三、新型经济责任审计模型的作用 一是对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与其他审计工作相雷同的部分进行了重新划分和明确,既明确了任务,也明确了责任。在上级审计部门对下级单位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只需要针对该领导干部所承担的履行标准化内控制度情况的审计,如果发现问题再进行相应的其他内容的审计。这样大大减轻了原有的工作量,增加了提高审计质量的可能。 二是把原来的“行为审计”转换成了“信息审计”,避免了依赖审计人员对干部个人行为做出主观评价的可能,缓解了审计人员所承担的道德风险和社会压力。但前提是要求上级机关对下属单位的内控制度要制定与单位实际情况相符的评判标准。对于标准的制定问题,可以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三是规避了绩效审计尚不成熟的审计风险。由于绩效审计尚在研究探讨期,审计结论虽然是基于客观信息,但对于效益问题仍然存在主观预测成分,将这一部分独立开来既有利于继续不断研究和完善,也方便在考核和任用干部时只作为参考而不作为必须达标的依据。 四是上级干部部门考核和任用干部时可以使用定期的财务收支审计结论、定期的绩效审计结论和离任前的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作为依据进行干部评价。这样可以避免类似于“一考定终生”的情况出现,既减轻了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也可以使干部从上任到离任都保持着经济责任警惕性。 五是通过完善单位的内控制度来明确领导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划分。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来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是否履行了上级机关要求的相关内控制度,是否根据本单位情况完善了单位内控制度和内控制度落实的实际效果情况。 总之,要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控制审计风险,无论是构建审计模型,还是标准化审计程序,笔者认为都是在充分认识审计工作性质的前提下进行的。军队审计的本质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是应该基于各种客观存在的信息进行的评价,而不是浮于信息之上的主观评价。从目前来看,经济责任审计被赋予了重要的责任和权力,但同时又不得不面对可能出现的脱离客观信息的主观评价。这种情况的出现正是由于审计人员的过大压力和大量的审计信息难以处理所造成的。 因此,如果把经济责任审计明确为对被审计干部所承担的履行和完善内控制度情况的审计,如果把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培养成单位内部制度控制的专业人员,可能会更好地保持经济责任审计结论的客观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