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模式的分类方法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桂丽,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原文出处:
中国审计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3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分类法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研究审计模式问题,也离不开分类法。审计模式不仅是审计理论研究的内容,也是审计实践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向度出发,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提出了不同类型的审计模式,但总体而言,还缺乏统一、权威的分类和研究。本文对近二十年来审计模式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比较和归纳,试图对审计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做一些有益探索。目前,关于审计模式的提法有三十余种,将这些模式归类,主要有:审计主体模式分类法、审计目标模式分类法、导向型审计模式创新、其他审计模式创新四类。

      审计主体模式分类法

      根据审计要素中审计主体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审计分为国家审计、社会审计(或称注册会计师审计,下同)、内部审计三种。我国较早开展审计模式研究的学者李成章、王鲁平等认为,新中国的审计模式相应的分为三种:国家审计模式、社会审计模式、内部审计模式,本文将这种划分称为“审计主体模式分类法”。

      至于三种模式之间的关系,李成章(1987)认为,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审计模式应该是以国家审计为主体、内部审计为基础、社会审计为补充的审计监督体系,即通常所说的“一元主体”审计模式;王鲁平(1994)指出,一个国家总体的审计模式与它的经济体制结构密切相关。他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走势,强调我国审计模式必须转变,必须从国家审计为主体的“一元主体”审计模式,走向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协同发展的“三元主体”审计模式,认为审计主体多元化是我国审计模式的必然选择。

      就国家审计模式而言,国内研究者对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审计模式分类持基本一致的观点。杨肃昌(1992)较早开展了国家审计模式的研究,认为世界上主要存在四种类型的国家审计模式:立法审计模式(英美)、司法审计模式(法德)、独立审计模式(日本)、行政审计模式(东欧),我国的国家审计属于行政审计模式。他对这四类国家审计模式的产生背景及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近年来,一些学者如林锡坤(2006)等根据审计模式的发展变化,将国家审计模式划分作了一些调整,认为应该分为立法审计模式、司法审计模式、政府审计模式、混合审计模式等,我国的国家审计模式属于政府审计模式。

      审计目标模式分类法

      根据审计要素中的审计目标、审计技术和方法的不同,以及它们在具体审计实践中的不同运用,对审计模式进行划分的方法,称为“审计目标模式分类法”。胡春元(1997)、王越豪(2003)等认为,国际公认的审计取证的技术方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账项基础审计阶段、制度基础(导向,下同)审计阶段、风险基础(或导向,下同)审计阶段,相应的将审计模式划分为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制度基础审计模式、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三类。也有一些学者将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再细分为详细审计模式和会计报表审计模式两类,再与制度基础审计模式、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一起,共同形成审计目标模式的四种分类。

      通过对审计目标模式分类法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审计目标模式分类法”是对“审计主体模式分类法”下的社会审计模式所做的进一步划分。此种分类在审计模式相关文献中研究的数量最多,占有率最高,也最为流行,而且这些取证模式在国家审计、内部审计中也有普遍应用,因此有必要将其单独归类,称为“审计目标模式分类法”。

      导向型审计模式创新

      基于“审计目标模式分类法”,特别是根据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最新发展,一些学者提出了其他的审计模式。尽管这些模式仍处于个人研究和探索阶段,尚未得到审计理论界的一致认可,但由于这些审计模式的创新研究确实具有共同的基础和特点,并且较好地迎合了我国现阶段审计工作的不同需求,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因此,本文将这些审计模式归类于导向型审计模式的创新。

      舞弊导向审计模式。王泽霞(2004)针对国内外频发的重大舞弊案问题,通过深入剖析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及揭露管理舞弊的缺陷,提出需创立新的审计模式——管理舞弊导向审计模式,并认为这一模式是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和创新;李华(2013)认为,舞弊始终是审计人员关注的重要内容,舞弊导向审计旨在通过审计来治理舞弊,是一种适用于特定审计目标、满足特定审计需求的审计模式,是结合审计执业环境和审计人员工作特点的新探索。

      治理导向审计模式。车宣呈(2007)认为,审计和治理在契约内涵上存在着天然的联系,这种天然联系确立了以治理为目标的审计导向观。将审计视作公司治理的内嵌机制,审计工作应为实现公司全面治理目标而展开,应以实现企业全面治理目标统御现代审计目标、审计契约缔结、审计组织构架、审计活动实施及审计管理等系统化的审计领域研究,提出了新的“治理导向审计模式”;张娟等(2010)结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对创设“和谐治理导向审计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李冬(2012)将协同治理理论与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迫切要求相结合,提出了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协同治理导向审计模式”及评价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结果导向审计模式。施青军(2007)针对效益审计的事后性,提出结果为导向的审计模式是政府管理审计的主导模式,并认为该模式下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政府活动管理或运营的结果。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张勇(2009)在对我国特有的经济责任审计研究的基础上,较系统地阐述了经济责任导向的审计模式,并将经济责任导向与账项导向、制度导向、风险导向并列,称为四种导向型审计模式;在具体审计实践中,一些基层审计机关探索出“1+N”型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创新了经济责任审计组织方式,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和效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