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自2009年5月联合组织实沲“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采取财攻补贴方式,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的推广。为加强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核查高效节能产品推广情况的真实性至关重要。国家推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的补助资金是以消费者购买数量为基准,而企业生产数量要大于前者,企业有动机按生产数量申报,即存在虚假申报的可能性。本文以审计A空调公司(简称“A公司”)为例,核查该公司申报财政补助资金的高效节能空调推广数据是否符合其真实销售情况,是否存在弄虚作假违规获取财政补助资金的情形。 审计分别从国家发改委、某市财政局、A公司等单位获取推广产品目录、A公司申报信息、生产库存数据、部分财务数据、产品销售商和安装商的台账数据、A公司财务系统中开具的发票信息和供销合同信息中,去除与审计无关的冗余字段,并确定各表格中的关联字段以及关联关系,为数据分析奠定基础。 根据财政补助资金申报流程和取得的数据资料,审计人员从分析申报数据和印证外部数据两个方向人手,从三个方面展开数据分析。 (一)基于节能产品申报数据本身,分析申报信息的真实性、规范性 通过产品唯一编码核查是否存在重复申报的情况。依据“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办公室公布的推广产品目录,核查申报信息中的产品型号、销售日期是否在推广范围内,是否存在超价格上限销售的情况。 (二)通过印证外部数据(销售商销售台账、安装商安装台账),分析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判断是否存在虚假申报的情况 首先,比较销售商销售台账与A公司申报数据,分析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将申报数据分别以节能产品销售总量和各个型号销售量进行比对,查询是否存在企业申报数量大于经销商销售数量的情况。 其次,分析比较安装商安装台账与A公司申报数据、财务数据,印证申报数据的真实性。筛选安装费用发生额大的安装商延伸审计,分别以节能产品安装总量和各个型号安装数量与A公司申报数据进行比对,查找疑点;比较安装商应得的安装费用与A公司实付安装费用,通过财务数据核实销售行为的真实性。 (三)重点分析申报数据中的异常情况 主要有:同一消费者购买量异常(如超过1000台,简称“一人多买”);同一张终端销售发票金额过大;安装地点为销售商店;同一联系电话对应多个不同消费者等,通过计算机审计方法选取延伸审计的单位或个人。 1.以消费者姓名、联系电话、设备安装地址三个要素作为最终用户信息,按销售数量汇总排序,选出一人多买的异常情况。 为了便于延伸调查,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首先以一人多买涉及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为重点延伸对象,核实交易是否真实发生。 其次,将一人多买中涉及单位采购的申报信息与销售合同比对,查询是否存在虚假申报、申报数与销售数不符以及销售时间超出推广范围等情况。 然后,进一步比对申报数据中所售机型与购销合同所反映的销售机型,核实是否存在“卖低报高”的情况(销售总量与申报总量总体匹配,但补贴额度较低的产品申报数量小于销售数量,而补贴额度较高的产品申报数量大于销售数量的虚假申报情况)。 最后,进一步分析一人多买的情况,查询是否存在同一联系电话在多条不同消费者购买记录中出现、同一消费者在不同地方多次购买等申报记录。此类申报记录的真实性较为可疑,值得进一步分析,核实是否为虚假申报。 2.分析申报数据中的发票信息,重点关注不同地区、不同销售时间出现连号发票以及单张发票金额较大的情况。 筛选连号发票但销售单位异地、销售时间不匹配的申报记录,列为审计疑点。筛选单张金额超过50万元的申报记录,与财务系统中的发票信息比对,将不相符合的记录列为疑点,要求A公司提供销售发票或增值税发票,佐证销售真实发生。详细分析大宗用户采购但无发票信息的申报记录,筛选其中购买数量较大的申报记录,列为审计疑点,延伸审计A公司所在地的此类大宗用户,核查销售是否真实发生。 在分析大单采购的发票信息时,发现几例特别的申报类型。某购买方在连续几日内发生大量采购,其中P条申报信息完整(包括发票信息),剩余Q条申报信息中无发票信息,且这两部分申报数量恰好符合一定比例关系,如3P=Q或者P=Q。这类申报记录较为可疑,需进一步核实是否为虚假申报。 查询经销商和购买人为相同的申报记录,将购买数量较大的列为疑点,核查销售数量是否真实,是否存在未售先报等虚报情况。 审计发现在A公司申报推广的150余万台高效节能空调中,虚报近6万台,多领取财政补助资金近1000万元(约占申报总量和清算总额的4%)。 虚报的情形主要包括:一是经销商将推广期内购进但在推广期后才销售安装的产品提前全数申报,虚报5.1万余台,涉及财政补助资金800余万元。二是仅依据与一些大宗用户洽谈的购买意向或签订但未能实施的合同,虚报7000余台,涉及财政补助资金100余万元。三是重复申报近300台,涉及财政补助资金5万余元;销售价格超过最高推广限价共计800余台,超额总计30余万元;填报记录不规范,编码不符合编码规则等近3000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