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特点 项目规模大、参与人数多、复杂程度高。审计机关必须针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轨迹,对所有重大事项进行审计,一般来说,需要审计机关的多个专业部门共同参与。此外,领导干部属于决策层,而决策事项的具体落实由政府组成部门以及下辖的市、县、区等各级政府完成,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审计范围广、战线长的特点,需要审计机关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专业技能要求高。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具有战略性、宏观性和前瞻性等特点,既要贯彻落实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工作安排,还要合理安排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审计人员要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也必须要有战略思维和宏观意识。只有充分理解和认识被审计领导干部决策时的客观环境和出发点,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但目前大多数审计人员离这种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审计署在开展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成立综合协调领导小组,研究审计事项。 缺乏可供参考的明确标准。这个标准既包括审计评价标准,也包括评价审计人员工作质量的标准。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上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未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特别是如何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审计人员很多时候需要依靠职业判断确定审计内容、分析审计结果、得出审计结论。审计人员不同,职业判断的水平和能力也不同,最终导致判断的结果不同。 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审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难以预计。经济责任审计没有成熟的套路,面临的情况随地方、部门不同及领导干部工作方式和领导风格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审计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 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管理的类型 职能型组织管理结构模式,即按审计专业类型进行分组,这与审计机关传统的职能部门划分方式一致。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一般分为财政组、国土组、发改投资组、民生社保组、环保组、国资企业组等,每个小组分别进驻对口的部门开展工作。这种分组方式的优点是每个小组的审计领域明确,可以充分发挥各小组的专业特长。每个被审计部门只面对一个审计小组,不会产生交叉重复。但是这种组织方式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因为这种分工方式是按常规审计思路设计的,它与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不一致。每个小组的审计结果最后还需要进行重新组合才能与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联系起来。因此,他们很容易忽略总体目标,忠诚于自身部门利益,而不是项目本身。 矩阵式组织管理结构模式,即按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任务和要求进行分组。这种分组打乱了各职能处室的业务界限,按照审计总体目标进行分工。对于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来说,就是按照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各个方面进行分工,比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生态环境保护等。这种分工方式要求每个小组都必须配备各个专业的审计人员,因为每个审计领域可能都涉及财政、投资、土地、环保、企业等方面的内容。采用这种组织管理模式的优点是便于按照总体目标的要求开展工作,工作成效明显。缺点是审计小组内部人员之间的磨合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每个审计小组对应的被审计部门存在交叉,容易产生重复劳动。此外,由于打破了审计机关业务部门日常工作的界限,在审计组中同时存在职能部门和审计小组两个管理层级,对人员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权威有效的领导机构 无论是职能式还是矩阵式组织管理模式,在各审计小组之上,必须建立一个权威有效的领导机构。这个领导机构是审计组的核心部门,必须做好四方面的工作:设计、组织、控制和反馈。设计是指领导小组必须形成明确的审计思路,对审计领域、具体审计事项,审计的每一个进程都要仔细规划。组织是指按照合理高效的原则将具体审计事项分配给各小组完成,保证审计事项全面,同时尽量减少交叉重复。控制是指领导小组要随时掌握各小组的工作动态,对于各小组与审计目标不相符的行为上的偏差,要及时纠正和解决,保证审计工作按照设计的步骤和程序完成,不走弯路。反馈是指领导小组要对审计小组提供智力支持,对审计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给予指导,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根据当地实际合理配置审计小组 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领导干部来说,他们所面临的地方基础不同,发展机遇也不同,这就导致履行经济责任的方式方法会有很大差异。有的地方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领导干部需要决策的事项相对较少,只要保证政府部门各司其职即可。这时主要采取职能型组织管理模式,针对各对口部门开展审计。有的地方需要领导干部抓机遇、出思路、谋战略,推动经济发展。这时应主要采取矩阵型组织管理方式,针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重大方面组成审计小组。因此,从根本上说,无论采取何种组织管理模式,原则只有一个,即必须牢牢把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方式方法这条主线,为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