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阳修《新五代史》留下的一个谜团——周世宗两皇子去向不明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前,周世宗有四个孩子在世,入宋以后,他们的景况如何呢?据欧阳修(1007—1072)《新五代史》记载,世宗共生七子,前三子被后汉诛死。宗训是第四子,其下有三弟,名熙让、熙谨、熙诲。这四人中,柴宗训(953—973),史有明确记载。显德六年(959)六月即位,是为恭帝,年仅七岁。显德七年初,被迫禅位,改封郑王,出居房州。开宝六年(973)卒,享年二十一。熙谨卒于乾德二年(964)十月,以其小于宗训二岁计,约生于955年,享年不过十岁。至于另两位,欧阳修曰:“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① 既然老四宗训、老六都知其下落,何以老五、老七却不知下落呢?是躲避兵变而逃走了吗?不可能,他们年龄尚小,不过三至六岁。他们是被乱兵所杀的吗?也不可能。陈桥兵变基本上是一次不流血的政变,只杀了大将韩通。兵变前,赵严令士兵不许乱杀。是赵有意杀害的吗?赵匡胤的即位是以后周禅让的形式进行的,对周恭帝没有加害,对柴氏家族一直给予种种优待,封其后人世袭崇义公、宣义郎,史不绝书。是后来开封发生动乱而死的吗?也不会,开封一直是和平的局面,并没有发生动乱。为何会不知下落呢?欧阳修出生时,周世宗符皇后才去世十四年②,许多知情人尚健在,欧阳修能知道符皇后、柴宗训及其六弟的卒年,为什么会不知老五、老七的去向?欧阳修是非常讲究史笔的,这里一定有难言之隐在内。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中说:“《欧史》曰:本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所终。盖讳之也。”③ 在《旧五代史》里只谈世宗子的名和爵,而欧阳修作《新五代史》偏要加一句“不知其所终”,恐怕他是知道一些情况的。但有所忌讳,不便说,却又不太甘心,故意留一条尾巴,提醒读者注意,让有心人自己去查考吧!这个秘密究竟是什么呢?能查清楚吗? 二、王巩说出了一个惊人的内幕——是赵匡胤把其中一子送给潘美作养侄 王巩《随手杂录》:“太祖皇帝初入宫,见宫嫔抱一小儿,问之,曰:‘世宗子也。’时范质与赵普、潘美等侍侧,太祖顾问普等曰:‘去之。’潘美与一帅在后不语。太祖召问之,美不敢答。太祖曰:‘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美曰:‘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致疑。’太祖曰:‘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美遂持归。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后终刺史,名惟吉,潘夙之祖也。美本无兄弟,其后惟吉历任供三代,止云以美为父,而不言祖,余得之于其家人。”这里非常形象地把当时的情景展示出来了,然而王巩此书作于大观四年(1110)④,上距宋建国已有一百五十年,他怎么能知道得那么周详?他说得之于“其家人”,作为皇室后人被强迫改姓,自然是不甘心的,但又无力公开反抗,只能口耳相传,应该说,还是比较符合情理的。 李焘在《长编》的注中说:“惟吉,美弟之子也。”又说:“王巩《杂记》云:潘惟吉乃周世宗子,太祖不杀,令美养之,此事甚美。当考详附载。”⑤他看到了这一记载,曾想作进一步考证。可惜,没有下文。 除上述记载以外,王铚《默记》卷上:“艺祖初自陈桥推戴入城,周恭帝即衣白襕乘轿子出居天清寺,世宗节名而寺其功德院也。艺祖与诸将同入院内,六宫迎拜,有二小儿
角者,宫人抱之亦拜,询之,乃世宗二子纪王、(阙)王也。顾诸将曰:‘此复何待?’左右即提去。惟潘美在后,以手掐殿柱,低头不语。艺祖云:‘汝以为不可耶?’美对曰:‘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艺祖即命追还,以其一人赐美,美即收之以为子,而艺祖后亦不复问,其后名惟正者是也。每供三代,惟以美为父,而不及其它,故独此房不与美子孙连名。名夙者乃其后也。夙为文官,子孙亦然,夙有才,为名帅,其英明有自云。”⑥这一记载与王巩之说有所不同,主要是,王巩以为潘美收为侄,此则以为是子。王巩云改名惟吉,此则名惟正。两者有所出入,说明来源并不一致。而不同的来源却有一个共同点:赵把周世宗之子送给了潘美。说明此事并非空穴来风。但要落实下来,究竟哪一说正确,还必须有更坚实的证据。 三、新出土的《潘承裕及其夫人王氏墓志》证明王巩的记载是可信的 老同学胡戟收集到一通陈舜俞《潘承裕及其夫人王氏墓志》,藏于大唐西市博物馆仓库,2010年5月11日,他特意陪同我去参观了该志,凡24行,满行27字,行书。此文,陈舜俞《都官集》未收。我看后,大感兴趣,这通北宋小官员的墓志,无可辨驳地证明了王巩记载的可靠性,这位墓主人潘承裕之父惟吉就是不知下落的周世宗之子。兹录释文于下,再作具体考证。 宋故赠太子左卫率副率潘君及其夫人仁寿县太君王氏墓志铭 朝奉郎、守国子博士、新差知越州山阴县事、骑都尉陈舜俞⑦撰。朝奉郎、尚书虞部员外郎、骑都尉、赐绯鱼袋宋保孙书并篆盖。 府君讳承裕,字师锡,开封府开封县人也。天圣丁卯(五年1027)七月六日以东头供奉官捐馆,享年四十有三。夫人后夫君三十年以嘉祐己亥(四年,1059)四月一日亡,享年七十有三,以熙宁己酉(二年,1069)四月二十三日合葬于河南府洛阳县北邙山杜泽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