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贤”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淑梅,鲁东大学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原文出处: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内容提要:

“贤”,在古、今汉语中,多用为形容词和名词。但是,在近代汉语中,特别是在唐宋时期的口语类文献中,“贤”还有一个特殊用法,就是具有指代作用,指代对话的对象,相当于第二人称代词。“贤”已经具备了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能够带有复数形式表示复数。“贤”已经从敬称演变为第二人称代词。“贤”的这种用法目前尚无人提及,至于为什么“贤”会在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系统中失去踪迹,成为吕叔湘先生所说的“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的代词,更是一个尚待研究的课题。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3 年 12 期

字号:

      一 引言

      “贤”,《说文·贝部》:“多才也。”本为形容词,在古、今汉语中多为本用,做定语,构成诸如“贤臣、贤士、贤妻、贤大夫”等词语。亦做名词,指贤德之人,如“选贤与能”、“尊贤重士”中的“贤”。名词和形容词是“贤”在古今汉语中的常见用法。

      但是,在近代汉语中,特别是在唐宋时期的口语类文献诸如诗词、笔记和对话体著作中,“贤”还有一个特殊用法,就是具有指代作用,指称对话的对象,其作用相当于第二人称代词。例如:

      [1]月华淡淡,夜寒森森,犹把红灯照著。醉时从醉不归家,守定、不教冷落。(宋·毛滂《鹊桥仙·烛下看花》词)

      [2]坐定,子发曰:“震愿见先生久矣!今日之来,无以发问,乞先生教之。”先生曰:“好!待与说一部《论语》。”(《宋元学案·卷二四·上蔡学案》)

      [3]今日以莺莺,酬救命恩,问足下愿那不愿?(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六,以下简称《董西厢》)

      上面三个句子中的“贤”,都应译为“你”或“您”,在句中分别做主语、宾语和定语。

      这种用法的“贤”,前贤时修多有关注,但多是从“敬称”或“尊称”的角度论述的。最早把“贤”列入“尊称”的是清代梁章钜。他在所著《称谓录》中,把“贤”列在《尊称》卷中,与“子、君、卿、足下、阁下”等同列。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以下简称《汇释》)则明确地将这种“贤”界定为“第二人称之敬辞,犹云君或公”。这种说法为后来许多近代汉语词典(以出版时间为序)所本:

      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1964):贤,对别人的尊称,等于“公”或“君”。

      台湾省的《中文大辞典》(1968):贤,对人的敬称,相当于君或公。

      许少锋《近代汉语词典》(1997):贤,对人的尊称。犹君,阁下。

      江蓝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1998):贤,你,第二人称的敬称。

      吉常宏《汉语称谓大词典》(2001):贤,敬称对方。犹言“君、卿、您”。

      尊称或敬称是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都可译为第二人称代词“您”,但是,敬称的指代作用是临时的,其本质属性仍然是名词。同一般敬称相比,“贤”的指代作用并不是临时功能,而是已经具有了人称代词的特点,可以看作是第二人称代词。

      “贤”的第二人称代词的用法,目前尚无有人系统阐释;至于“贤”为什么会在汉语的人称代词系统中消失,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希望本文的探索能够对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系统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一些资料和参考。

      二 “贤”的语法特征

      具有指代作用的“贤”,已经具有了人称代词的语法特征。

      (一)“贤”在句中做主语、宾语和定语

      1.“贤”做主语

      做主语是“贤”最常见的用法,在宋代对话体文献如《朱子语类》、《程氏遗书》、《宋元学案》中出现最多。

      [4]要与贤说有,又来问某讨。(《朱子语类·卷三·鬼神》)

      [5]子开正色曰:“道家兄做得是邪?”(《朱子语类·卷一三○·本朝四》)

      [6]故先生尝教谢良佐曰:“读书,慎不要循行数墨。”(《宋元学案·卷一三·明道学案上》)

      有些句子的宾语是由主谓词组充当的,“贤”可以充当这个做宾语的主谓词组的主语。例如:

      [7]尝与龟山说以利。先生曰:“以利即是天理人欲。”龟山曰:“只怕错认,以利为义也。”(《宋元学案·卷二五·龟山学案》)

      “贤”是“怕”的宾语“贤错认”的主语。

      [8]问鬼神有无。曰:“待说与贤道没时,古人却因甚如此道?待说与贤道有时,又却恐问某寻。”(《程氏遗书》卷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