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性成分的全量义与可别度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慧清、王小妹,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234)。

原文出处:
汉语学习

内容提要:

本文讨论表全量义的名词性成分和表部分义的名词性成分在有定和无定上的可别度差异。主要考察本身含有数量义的名词、带有外在词汇标记的名词性短语、句式的数量语义特征,分别从词、短语、句子三个层面论述全量义和部分义在可别度上的差别,并建立了一个连续统。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3 年 11 期

字号:

      张伯江(2000)指出,“他把酒喝了”“他把钱用了”与“他喝了酒”“他用了钱”相比,前者“明显带有一种‘完全’的意义(酒全喝掉了,钱全用尽了)”,而后者“不仅没有这种语义,还倾向于理解成‘非完全’的意义”。例如:

      ①*他全/都喝了酒。他把酒全/都喝了。

      他喝了一些酒。?他把一些酒喝了。(转引自张伯江2000)

      ②*他全/都用了钱。他把钱全/都用了。

      他用了一些钱。?他把一些钱用了。(同上)

      光杆名词进入“把”字句后,句式对其赋予“完全”的意义。“他把酒全都喝了”也可说“他把所有的酒喝了”“他把所有的酒都喝了”,但一般不说“他把一些酒喝了”,更不能说“他把一些酒都喝了”。因为“一些酒”的“部分义”与“把”字宾语的“完全义”相悖。因此,光杆名词进入“把”字句具有“完全”的意义,这是句式赋予光杆名词有定性的特征,而表全量义的名词性成分“所有的酒”可以自由进入“把”字句,这是词汇标记赋予名词性成分有定性的特征。

      关于名词性成分的量性特征与句法位置的关系,陆俭明(1985)指出“不多一点儿”和“很少一点儿+名词”只能出现在宾语位置上。曹秀玲(2004)进一步指出,根据统计,“多数+名词”大部分出现在主语位置,而“少数+名词”大部分出现在宾语位置。可见,名词性成分的量性特征与其句法位置是有关系的。关于事物的有定性与数量表达之间的关系,石毓智(2003)指出,事物的有定性与其数量表达之间有内在的逻辑性。陆丙甫(2005)指出,“来了一部分/少数学生”、“*来了全部/多数学生”,显示了“全部、一部分”“多数、少数”在分布上的对立与定指和不定指对立的相关性。可见,名词性成分的量性特征与其指称性特征也是有关系的。

      下面我们结合可别度领前原理和句法结构赋义规律分析以上这些问题。

      一、关于可别度领前原理

      1.1 有定与无定

      学界普遍认为,主语倾向于表示有定,宾语倾向于表示无定。也有人对这些看法提出质疑,如陈平(1987)、徐烈炯(1995)等。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句子信息结构的安排总是旧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而旧信息一般是有定的,新信息一般是无定的。从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角度理解,说话人预料受话人知道的,则为有定;反之,则为无定。有定和无定的判别有赖于语境。

      1.2 可别度领前原理

      “可别度”这个术语跟“定指性”或“指称性”很接近,可以说是广义的指称性。它把某些在语序分布上跟指称性表现相似的因素概括在一起。比如,信息的新旧对立跟指称性的高低对立在分布上相似。①指称性在分布上也跟生命度密切相关,指称性大的成分和生命度高的成分的分布基本相同,而且也往往有共同的形态表现。(Comrie 1979,陆丙甫2001)

      陆丙甫(2005)对可别度领前原理作了清晰的表述:(一)如果其他一切条件相同,可别度高的成分前置于低的成分;(二)如果其他一切条件相同,可别度越高的成分越倾向于前置;(三)如果其他一切条件相同,那么对所属名词短语可别度贡献高的定语总是前置于贡献低的定语。

      1.3 可别度领前原理的句法表现

      汉语的很多表达方式都符合可别度领前原理。例如:

      ③*我把这辆卡车装上了所有干草。

      我把所有干草装上了这辆卡车。(转引自陆丙甫2005)

      例③表整体义的论元前置于表部分义的论元,因为表整体义论元的可别度高于表部分义的论元。“这辆卡车”虽然也具有定指性,但不具有全量义,而“所有干草”具有全量义,全量义使其有定性得到确认。当部分义论元与全量义论元共现时,全量义名词性成分倾向于放在部分义名词性成分前面。根据“可别度领前原理(一)”,全量义名词性成分的可别度高于部分义名词性成分。再如:

      ④所有问题我都解决了。?部分问题我解决了。

      我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我部分问题解决了。

      我解决了所有问题。我解决了部分问题。

      例④中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所有问题”在句中的分布位置更倾向于前置:在句首位置,在次话题的位置。居于句末时,与“对门终日坐着个杨二嫂”中的“杨二嫂”相类似,虽然是有定的,但因为是新信息,其分布就类似于不定指成分。而“部分问题”则更倾向于后置:居于句末。将它放置在句首位置或次话题位置,可接受度都很低。这是因为,名词性成分的可别度高,其有定性也高。有定的信息是已知的,信息量低,一般前置;而无定的信息一般是未知的,信息量高,往往后置。这也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是人类认知的理想化模型。

      人们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同时也伴随着对成员数量的认识和确定。“所有”“一切”“全部”均表达“全量义”。“全量义”表达的是确定的范围,所指为集合中的全部元素。例如:

      ⑤所有姓王的人

      ?姓王的所有人

      当中心语名词前面有多个修饰语时,根据“可别度领先原理(三)”,“如果其他一切条件相同,那么对所属名词短语可别度贡献高的定语总是前置于贡献低的定语。”例⑤中“所有”和“姓王”都是中心语名词“人”的修饰语,“所有”倾向于前置,可见,全量义名词性成分具有较高的可别度。然而,下面的例子却不然:

      ⑥这里所有的人

      ?所有这里的人

      例⑥中的中心语名词是“人”,其修饰语为“这里、所有”,我们可以说“这里所有的人”,但一般不说“所有这里的人”。根据“可别度领前原理(三)”,“这里”的可别度高于“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