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节目模式引进潮:中国式抢购的文化样本

作 者: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山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

原文出处:
声屏世界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13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抢购曾是我国短缺经济时代的历史符号,却似乎根深蒂固地植入“国民性”之中,即便是早已告别短缺经济的今天,哪怕市场上有一丝风吹草动都会引发某种抢购潮,如:抢食盐、抢绿豆、抢板蓝根……近年来,国人的抢购已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从婴儿奶粉、苹果手机到名牌箱包、高档洋酒无所不抢。电视业也未能免俗,不仅抢电视剧、抢明星已成常态,新近又掀起一波争抢国外节目版权的风潮,堪称“中国式抢购”的文化样本。《中国好声音》火了,让各大卫视真正见识了洋节目模式的厉害,也见识了什么是原装正版的专业化大制作,遂像国人抢洋奶粉、洋奢侈品那样蜂拥而上抢起了洋节目模式,让尚未摆脱山寨旧辙的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又一下子都拥挤到引进洋节目模式这条窄道上来,显然已离真正的中国本土原创越来越远。然而,潮涨必有潮落时,这一波洋节目引进潮究竟给中国电视带来了什么?潮退之后,时光的沙岸上有多少“裸泳者”?的确是业界应沉下心来认真思考的问题。

       追潮:荧屏上的“洋节目模式博览会”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一直走的是“拿来主义”的模仿创新之路,借鉴洋节目模式由来已久。最初主要以零打碎敲、小打小闹似的仿制国外节目样态和山寨为主,往往是“一家花钱引进,大家争相克隆”。全套正版模式引进风潮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社会化制作及商业化运营告别了低水平、低成本的简单模仿时代,由较为初级的节目要素竞争转变为集聚整合各种要素资源的模式竞争。

       1.从“零打碎敲”到“洋枪洋炮”。1990年代末以来,央视、湖南卫视等率先引进国外节目模式,曾打造出《幸运52》、《赢在中国》、《舞动奇迹》等品牌节目。自2010年的《中国达人秀》伊始,出现了全套正版引进洋节目模式,完全按照国外版权方的“节目手册”和流程标准来制作节目。2012年暑期,浙江卫视推出引进荷兰The Voice版权的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仿佛一键激活,全国卫视都将注意力盯向了洋节目模式,迅速掀起了一波洋节目模式引进风潮,如广西台的《一声所爱·大地飞歌》购买的是欧洲节目《舍我其谁》(True Talent)的版权;深圳台的《The Sing-Off清唱团》是引进美国NBC的版权。2013年新年刚过,洋节目引进风潮越刮越烈。1月18日,湖南卫视引进韩国MBC版权的《我是歌手》打响了“领SHOW2013”的第一枪,接着便有《中国最强音》、《中国偶像》、《星跳水立方》、《舞出我人生》等引进版洋节目接档次第登场。至此,差不多所有当红欧美、日韩娱乐节目模式都有了中国版,还扩展到生活服务、励志探险、财经商业、读书文化等类节目,甚至有的国外节目模式在本国还未开播,就拿到中国“先行先试”(如江苏卫视的《芝麻开门》)。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原本少得可怜的本土原创节目被挤到边角上更显冷落。虽然各大卫视公布的有关收视数据大都很亮丽,而就广大受众而言,眼花缭乱之中,早已没有了看“好声音”时的新鲜感,就像韭菜馅儿饺子很好吃,但是吃撑了,几个深深的饱嗝打上来,味道就不对了。当下国内电视娱乐节目市场上,几乎完全是各种洋节目模式的轮番操练和比拼,国内荧屏简直变成了“洋节目模式博览会”。

       2.全版模式引进的“负作用”。这一波近乎疯狂的洋节目模式引进潮,使中国电视得以与国外最前沿、最热门的节目模式、技术及流程接轨,电视娱乐节目的收视、收入及专业化制作水平明显上了一个台阶,同时也带来很大的“负作用”。一是模式创新上,大家只顾一窝蜂地购买国外现成的节目样式,是一种走捷径、图省事的“懒作为”。长此以往必然会越来越没心思在自主研发创新上下工夫,以至于失去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这方面已有太多“中国制造”的前车之鉴,如汽车、家电、电脑、重大装备等行业因过于倚重从国外全套“拿来”,一直没能掌握一些关键部件、基础部件的核心技术,最终只能沦为低端部件生产、组装等产业链末端。二是节目内容上,过于依赖明星资源和过度放大明星要素,创意能力严重不足。在电视内容产出结构性过剩、节目与收视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势下,各类引进版洋节目无论内容制作还是推广营销都以明星效应最大化为核心,一些节目的改版创新只是换明星、换主持人或在明星组合搭配、互动游戏方式上玩花样的“伪创新”,荧屏上每天看的都是那几张明星脸,既加剧了节目内容同质化,也打破了明星与节目之间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平衡关系,使明星的个人角色与节目及媒介角色呈游离状态,甚至产生错位和落差,与节目和频道的品牌形象也不相协调。三是电视运营上,各大卫视抢购洋节目版权的恶性比拼,在让国外版权方渔翁得利的同时,将国内综艺娱乐节目推入高成本、大制作的“大片时代”,导致了电视业“内战”全面升级。如第一季《中国好声音》总制作费达8000万元,邀请四位顶级导师花了2000万元,一套音响2000万;《一声所爱·大地飞歌》不算设备投资,仅节目制作费用就达3500万元,广西卫视自己也用“砸锅卖铁”来形容;2013年推出的《舞林争霸》、《我是歌手》、《中国星跳跃》、《星跳水立方》、《中国最强音》等节目投资均上亿,开启了综艺节目制作的“亿元时代”。这样一来,必然会进一步加剧中国电视市场的“寡头”垄断和电视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及成本结构的失衡,以后综艺选秀恐怕要变成中国电视“富豪俱乐部”的游戏了,一般卫视很难玩得起。

       根由:宏观与微观环境不支持创新

       这些年来,“创新”一直是电视业使用频次较高的主题词,不仅频现于管理层的官方文本,也成为电视人的口头禅以及电视业发展的普遍共识,但在节目样式研发、媒体运营等实际操作中难以落到实处。种种事实表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当下无论宏观层面的环境、氛围还是微观层面的机制、心态,几乎都不支持、也不鼓励本土原创电视节目的自主研发创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