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微时代新的阅读价值取向与监管对策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梦,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王梦(1985—),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现代语言学。 杨玉,河北大学新闻学院, 保定 071002

原文出处: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近几年网络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大量以网络为平台的媒体形态,微博以其短小、精炼、方便、迅速的特点成为当下使用频率最高的自媒体,随着微博的发展壮大,又在其基础上衍生出微电影、微小说等一系列以微内容著称的微产品,受到人们的大肆追捧,改变着人们的阅读取向,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快速阅读的时代,微文化应运而生。对于今天的微阅读产生的一些新的倾向,我们必须找加以警惕。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的监管部门,要及时适应新的形势提出的新的监管对策。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13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3)02-0080-03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人们被各种电子产品包围,并沉浸其中,电脑、手机、网站、视频等新媒体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不断的被人们所接受并广泛运用。伴随着网络风暴,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信息大爆炸使整个社会进入速食时代。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以“微博、微小说、微电影”等微内容开启了网络的微时代,越来越多的碎片化信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不仅改变着人们对文化的消费模式,也产生了微时代的新的阅读价值取向。

       一、微文化的含义

       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和即时性酝酿了微文化的产生。目前,微文化的到来对“微时代”来说是一个起步阶段,微的字面意思就是“微小、轻微”的意思,微文化,是在微博这一网络平台的产生和普及而衍生出来的注重向个体和微观发展的文化现象,“微文化是从微型博客启始的,是以微博为代表而不局限于微博形式的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的‘微言文化’”[1]。但是微文化不仅仅局限在微博所表达的内容上,还包括短小精悍却意味深长的微小说、短时间能表达一个完整故事情节的微电影、还有能洞穿人心理的微表情等等。人们通过这些碎片化式的信息,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快速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同时也通过这些微形式充当自己的媒体,展现自己的生活状态,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人们对这种形式乐此不疲,逐渐成为了习惯。这种微力量,正在以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正在一步步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悄悄地转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

       二、微文化受人们追捧的原因

       微博衍生出来的微小说、微电影等微内容时代的到来,受众的文化消费模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传播方式由‘教堂式’转变成‘集市式’,文化的消费模式也从‘宏消费’向‘微消费’转变,而‘微消费’的源泉则是受众以及其个性化差异化的文化消费需求”[2]。随着文化消费模式的变化,人们对微文化的热情持续升温,它在以一个新的阅读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而微文化为什么这么迅速就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呢?

       首先,近几年,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极大的提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很多高科技产品进入人们的视野,而微小说、微电影、微博等都是建立在这些高科技产品的基础上的,这就给人们提供了文化消费的平台。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驱使人们渴望寻求精神上的放松、愉悦及心理上的平静、安慰,这是在满足物质追求基础上的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然需求;同时,社会人均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也使其对自身的文化意识、道德观和审美观有不断修正和提高的愿望,这既是个体社会性意识的崛起,也是社会对个体作用后的主观表现。而对于节奏极快且信息大爆炸的现代社会,微博的存在则正好迎合了人们的心理索求,它使得人们可以在零碎的闲暇时间里尽可能多和快地获取信息并即时进行自我表达,随着应用的普及,微博作为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很快衍生出一系列相关应用产品,微文化由此应运而生。其次,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在这个文化快餐的消费时代,受众的时间被分割成一个个的小单元,紧张、快节奏、碎片化是现代人生活的一个显著特征。碎片化时代人们的沟通和交流需要快速和便捷,这就是微博出现的一个很好的催化剂。微博用短短的140个字,短小而精悍地表达自己现在的状态和对事物的看法,成为了人们闲暇时间娱乐和消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记录碎片生活的点点滴滴。而这几年迅速走红的微电影、微小说也在慢慢占据着人们的娱乐时间。

       碎片化时间导致人们没有大量的完整时间去看一场两三个小时的电影或是一本书,而微电影能在几分钟甚至是几十秒内讲述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瞬间精彩,其主打招式在于快餐式、碎片化的娱乐消遣;微小说,“它是短篇小说的一个‘品种’,是网络时代背景下对汉语文字之美的回归。在140个字的限制中创作,逼迫作者锤炼语言,去掉那些常常被滥用的形容词、副词,从而使文字一洗繁复,变得简洁、有力。有人感叹,以前是千言万语的‘灌水’,现在是惜字如金的‘蒸馏’”。速食的今天,微电影、微小说、微博符合人们的口味,多数受众已经静不下心来阅读长篇幅的内容,整个社会都变得浮躁,阅读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阅读的时代,短小、精悍且深刻的微内容受到人们的喜爱[3]。

       最后,微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是一个新闻发布中心,“微博的出现使传统媒介中的受者不再甘于仅仅被动地接受信息,在这里,每个人不仅是受者,同时也是授(传)者。每个人都有平等、自由表达的机会,满足了普通大众对话语权的渴求。在微博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记者和发布者,并且在没有编辑审查的前提之下自由地发表其见闻”[4]。人们沉浸在这种满足他人和自我满足的状态中,享受着这种被关注的快感。

       微小说、微电影的互动性强,有广阔的群众基础,每个人都是小说家,都可以自由创作,微博的诞生也大大降低了文学创作的门槛,使全民性创作成为现实,微小说的发表和评论都延伸至社会各个层面,同时,创作群体与阅读群体的界限模糊,也使微博的交互性得到极好的认可,它的内容及体裁更宽泛,涵盖了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而微电影也具有全民性的特点,摄影技术的日益普及化,一个人只要有兴趣和技能都可以写剧本、做演员、做导演、做摄影,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导演,都可以把自己的感悟以视觉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这使得电影从过去曲高和寡的艺术回归到了人人皆可参与的时代,这就为微文化从产生到形成气候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三、微文化存在的问题

       微博热是在相应的科技水平及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其衍生品与其说是为了适应社会,不如说是为了迎合市场,140个字的微小说、300秒的微电影……一系列以“微”名义走进人们生活的文化,在短短几年内,就充斥了整个互联网络,塞满了人类的空暇时间,可以说,现代社会是一个无“微”不至的新时代。

       1.微文化导致人们注意力的缺失。英国文学家奥尔德斯·赫胥黎曾说过:“真理淹没于无聊烦琐的世事,人们毁于他们热爱的东西。”他是针对上世纪人们面对繁若星海的信息所产生的被动和自私而下的断言,时至今日,信息呈爆炸性发散,虽然载体已由过去的纸媒介和平面媒体变成了现在的移动终端和其他互联网设备,形式上也有了重大的改变,但它在满足了人类精神需求的同时,是否会变成阻碍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桎梏呢?1971年,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研究证明: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信息的聚敛必然意味着注意力匮乏。

相关文章: